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为纪念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致敬我们“最可爱的人”,10月20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专程奔赴凤台县城关镇探访88岁的志愿军老战士高家友。
上午9时,阳光正好,高家友老人正坐在老县政府大院一楼的自家小院内晒太阳。小院虽不大,可收拾得很干净,还种了几盆绿植。见到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来采访,老人很高兴,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那段深藏在脑海里已有70年的记忆一一浮现在了眼前。
“我是18岁入伍,当时志愿军来我们村招募士兵,我就瞒着家人偷偷报名了。”高家友称,因为当时自己个子小,从广东来接兵的干部怕他年纪小吃不了苦,就劝他:“朝鲜那边很苦的,你还是不要去了。”“不,穷人家的孩子吃多少苦都习惯,我要去。”高家友至今都记得自己当时的回答。接兵干部看他回答得这么坚定,又给他出“难题”,想让他知难而退,结果高家友扛起六七十斤的麻袋不在话下,百米冲刺健步如飞。接兵干部一看高兴坏了,立即就将他招进了部队。
1951年5月,高家友成为了12军0051部队迫击炮连的一名战士。同年10月,他所在的部队就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在这里,高家友一共经历了两场比较大的战役:金城阻击战和上甘岭战役。
“打上甘岭战役时,我们部队的武器装备是非常落后的,高射炮射程有限,有时根本打不中敌机。那时,黑压压的敌机经常盘旋在上空,不断轰炸着我们的前线,山坡上、战壕里到处都是牺牲战友的尸体,整个前线也都被敌机封锁着。”高家友说,当时他所在的炮兵连处于第二阵营,除了负责用高射炮击落敌机外,日常还负责挖战壕、打巷道。而自从前线被封锁后,他们连还担起了往前线运送食物的重任。
“当时前线的战士因为缺水,嘴唇都裂开了好大的口子,我们为了让战士们能尽快吃上东西,就背起成麻袋的辣萝卜、苹果以及馒头、水壶匍匐在地上前进,躲避敌机的轰炸。那个时候山路基本被雪水和血水覆盖,我们经常是从泥滑的坡地上摔下来,时不时与敌机抛下的炸弹擦身而过。”高家友说,有一次他们连的三名战士在出任务时就有一人被炸死,另一人也被敌机的炮弹打中头部,弹片插进太阳穴有好几厘米;而他的手腕也被弹片擦伤过,至今还留着两道印迹。上甘岭战役最终取得了胜利。
采访中,高家友还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虽然战场上条件艰苦,可祖国还是非常关心战士们的。“因为蔬菜不方便运输,战士们从进入朝鲜后就没吃过蔬菜,所以后方就送来了黄豆和干海带,让战士们吃上黄豆泡海带,还有荞麦面等主食也都是从后方运送过来的。”每当回忆起战场上的点点滴滴,高家友都感慨万分。
1954年4月,高家友从朝鲜回国,在浙江服役。因为参军期间酷爱学习、表现优异,他从一名不识字的普通战士升到了班长、副指导员,后又被选进了潜水艇政委培训班。但后来因为身体原因,34岁的他早早地就因病退休,回家休养。
退休后的生活平静而平淡,虽然远离了部队,可高家友仍喜欢给孩子们讲部队的事,尤其是抗美援朝中他所经历的那几场战役。每当孩子对电影上播放的抗美援朝的战争场面吃惊时,他总是告诉他们:“真正的战场比这还残酷,还艰苦,但没有当时的艰苦,哪有后来的胜利!你们要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啊!”(记者 柏雪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