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八公山文艺评论(第五季) > 意境乃诗歌之魂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意境乃诗歌之魂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10/14 8:29:3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意境,指文艺创作中的情调、境界。明朱承爵存余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辙,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辞源》)

“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便形成“意境”。笔者以为,诗歌的意境乃指诗歌本身给读者带来的某种氛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诗味”。它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多向的。对于作者来说,诗歌的意境,有时就像现代科幻小说中所描述的机器人那样,其活动对象、范围、目的等往往是原造者所无法想象到的,甚至是无法去限制它一样。而且对意境掌握的不同,对主题的理解也自然不一样。例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现当代著名诗人卞之琳在1935年写成的一首名诗《断章》,也是他的成名作。该诗发表不久,著名批评家李健吾先生就撰文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但其与作者的自白相比竟出人意料地大相径庭。故李健吾又在《答〈鱼目集〉作者》中写下了十分精彩的批评:“一首诗唤起的经验是繁复的……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白也绝不妨害我的解释。与其看作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这精辟的言论,在当时起了很富开拓性的影响,使人们对卞之琳诗的认识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参见《中国诗人成名作品选》,上海文化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

由此可见,读同一首诗,不同的人可得到不同的立体感受,即体会到不同的意境。其实,即使同一个人,因心情、知识、阅历、时间、年龄、地点乃至思维方式等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读同一首诗,也会有不同的意境出现,从而有着前后不同乃至迥异的理解。

就诗的意境构成而言,它可以用一般的白话语言、正常的语法规范来营造,如雁翼的《在云彩上面》:“我们的工地,在云彩中间,/我们的帐篷,就搭在云彩上面,/上工的时候,我们腾云而下,/下工的时候,我们驾云上天。”一种以苦为乐的浪漫情怀跃然纸上。

诗的意境也可用形象或抽象的语言,打破常规的语法规范来塑造,用意象的、隐喻、象征、变形、脱节等综合手法加以表现。如庞德的《地铁站上》这样写到:“这些面庞从人群中涌现/湿漉漉的黑树杆上花瓣朵朵。”该诗言简意丰,就像一颗圆润的石头,投进读者的心湖,激起一圈圈想象的涟漪。

由于人们读一首诗,首先所总体感觉到的便是诗的意境。自然,一首诗的主题思想也就通过意境的潜移默化来让读者品味。换言之,不同的诗歌意境,会给读者以不同的主题意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意境乃诗歌之魂。对于诗作者来说,塑造怎样的诗歌意境是十分重要的。诚然,我们应该做到“环境美”,即多奉献给读者一些美好的、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高品位的诗歌意境,使读者得到美的熏陶。(徐满元)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