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文学淮军”征文(第五季) > 绿水青山入画来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绿水青山入画来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9/8 11:02:5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8月的一天,我和朋友一行8人从淮南驱车,来到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这是一个群山环抱、绿水逶迤的小山村。一进村口,一块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红色大字的巨大石碑便映入眼帘。大道两旁,花团锦簇;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绿树浓荫下,一幢幢精致的农家乐小楼,挂着古香古色的匾牌,招揽着南来北往的游客。

余村,曾经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山多地少,是个贫困村。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信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脱贫致富,村里搞“石头经济”,靠着疯狂地开山挖矿、建石灰窑、办水泥厂,鼓了腰包,富了家庭,一跃成为全县有名的脱贫富裕村,集体经济收入最高时接近300万元。

不幸的是,开山挖矿,乱采滥伐,也带来巨大伤痛:村里整天粉尘蔽日,窗不敢开,衣不能晒,山上竹林枯萎,溪水泛黑。有人因开山放炮震得失聪耳聋,有人因采矿事故命丧黄泉,受伤或致残的情况时有发生。接踵而来的是山秃了、地裸了、水污了,环境变坏了。烟尘弥漫蔽山村,穷山恶水祸村民。在余村人的心中,那是一段五味杂陈、令人心痛的灰色记忆。

2003年到2005年的三年间,为了积极响应省委关于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和安吉县委提出的创建全国第一个“生态县”的号召,余村忍痛关掉了所有矿山和水泥厂。但从“石头经济”到“绿色生态经济”的路怎么走?由于矿山和水泥厂的相继关停,村集体经济收入瞬间从300多万元跌落到20多万元。已习惯开矿采石为生的村民们不知所措,怨言非议不绝于耳向村领导班子袭来。

在余村,我们登门拜访了两位人物。第一位是安吉县余村原党支部书记、现安吉县委党校校委的潘文革。潘文革说:“正当我们困惑犹豫的时候,是习总书记来我们村视察座谈鼓励了我们,启发了我们。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推动经济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不是发展。我们处于长三角这个地区,距离杭州一个小时,上海苏州两个小时,等到人均收入达到5000美金的时候,城市里面人就喜欢到农村里面来玩。我们必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选择之中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习总书记的话对我们余村震撼很大,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更坚定了我们余村‘养山护山’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时光如梭,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了绿色发展这条路子是正确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

在余村,我们登门拜访的第二位就是潘春林,他是余村第一位开办农家乐的村民。

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夫妻俩天天忙得不亦乐乎。络绎不绝的游客们想住他的“春林山庄”,得提前一周预订。

面对这种情景,潘春林感慨地说:“我以前在石矿当运输司机,负责装石料运水泥。矿山关闭后,为了寻找新的出路,我外出打过工,在编织厂干过,几番折腾后发现,经过两三年关矿停厂,环余村的山林开始绿了起来,满山的毛竹也长了起来,从山里流出来的溪水也变得清澈了。这绿水青山打动了我的心,促使我在全村最早办起了农家乐。在我的带动下,村里兴起吃住游一条龙的农家乐,村民们更爱惜自然环境,更遵守村规民约了。”

在余村的文化礼堂参观,我们看到一幅幅新旧对比的照片,从过去“卖石头”到现在“卖风景”,再到“卖文化、卖品牌”,乡村产业羽翼渐丰,各种业态蓬勃发展。原来被炸得坑洼的冷水洞矿山建起了矿山遗址公园,村里凹凸不平的路修起了“两山绿道”,还有荷花山漂流、田园采摘、竹海绿波等生态旅游项目。余村的“两山”景区已成为兼具生态旅游区、美丽宜居区和田园观光区的国家4A级景区,是全国首个以“两山”实践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乡村度假景区。余村集体经济收入又回升了,村里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多元。

在告别余村的归途中,我一直在想:我们淮南也曾有过以破坏生态环境为发展代价的昨天,与浙江余村惨痛的昨天何其相似?而今天浙江余村走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不正是我们的希望之路吗?(张纯林)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