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七点多,很久没有吃油条的我,听到小区外面小摊贩的叫卖声,忽然来了兴致,买了油条回来当早餐。
小时候,那时生活条件普遍比较差,一日三餐以大米、红薯为主,油条属于金贵食品,平时很难吃到,只有过年过节或者村里青年人结婚时才可以吃到。油条味道是香香的,烟熏火燎里飘起的味道老远都能闻到。因为都把油条叫“油果子”,所以,我一度以为油条是用香油炸出来的。每次遇到亲戚邻居结婚回盘往家端饭的事,我便主动跟母亲要求让我去,以便在回家的路上能够偷着吃那么一两小段油条解解馋。
我父亲是个好客之人,在上世纪80年代初,父亲在外地工作,每隔一段时间会带他的同事到我家做客,每次我们兄妹三人便满心欢喜,因为他们一定会给我们带好吃的。有一次,父亲的同事来家做客时,带来了好多油条。母亲做菜时用了几根,剩下的除了给我们兄妹三人每人一小段之外,其余的用粗纸严密包裹起来,搁在饭橱最里面的一个很难察觉的角落里。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怕老鼠和家养狗猫,二是防止我们兄妹三个偷吃。
母亲放的地方虽然隐秘,但还是被我找到了。记得那是一个中午,我放学回家肚子饿,去饭橱翻找吃的时,无意中发现了纸包。由于时间久了,油已经沁到外面,把粗纸都浸透了。我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出于好奇,我小心翼翼解开细绳,几根金黄金黄的、表层油亮油亮的油条出现在我眼前。看着这些油条,我的哈喇子都下来了,四下一踅摸,见没人,便小心地拿起一根,急不可耐地填到嘴里,快速咀嚼了起来。一小段油条没几下便进了肚,觉得不过瘾,又把撕剩下的一整条填到嘴里。就这样,没一会工夫,油条三下五除二全进了我的肚子。
馋瘾过了之后,看着地上的粗纸和细绳,我开始慌了,怕被母亲责罚,便把这些“罪证”拿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扔掉了。回家时,母亲正在做饭。见母亲没有什么反应,我高悬着的心稍稍放松了一些。午饭简单吃了几口便借故要去上学早早溜出了家门。
晚上放学回到家,见母亲面沉似水,我心里便咯噔一下子:坏了,我偷吃油条的事莫不是母亲发现了?心中有愧,脸上便表现了出来。俗话说:知子莫如母。母亲瞟了我一眼,便知道是我干的,但她没点破,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她是在等我自己主动向她承认错误。
我见母亲没有点破便以为她没发现,于是放下心来。晚饭过后,见我迟迟没有动静,母亲把我单独叫到里屋。问道:“那些油条是不是你吃了?”
怕被责骂,我没敢承认,便支支吾吾:“什么油条,我不知道。”
母亲看了我半天,叹了口气,眼神黯淡了下来,没再接着追问。过了很长时间,她再次盯着我几乎是一字一句说道:“孩子,人这一辈子很长,谁都难免会做错事。做错事不可怕,怕的是做错了不敢承认,这才是最可怕的,也是最可耻的!”
我不由得面红耳赤,不等我回话,母亲冷冷道:“你去做作业吧,做完了好好想想再说。”
不知道是母亲的话触动了我,还是终于鼓足了勇气,我突然哭着说:“妈,我错了,饭橱里的油条是我偷吃的!您打我吧。”
母亲看着我,眼里也有了泪光,她伸手轻抚我的头顶,安慰道:“知错就好,知错就好,做错事知道自己错了要勇于承认才对,懂吗?”看着母亲温和的眼神,我内疚不已,发誓以后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我参加工作后,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油条的风光不再。大家开始注重养生,市场上卖油条的也没有前些年那么红火,早餐已经是以鸡蛋和奶类为主了,油条不再是主食,而是成了点缀食品偶尔食之。但于我而言,对油条始终有着不一样的念想。(朱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