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文学淮军”征文(第五季) > 爷爷的散文诗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爷爷的散文诗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8/13 9:42:5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爷爷是个土生土长的庄稼人,却在用他的一生,在这块黄土地上写着这首散文诗,本本分分笔耕不辍,写的很仔细认真。现在虽然他已经离我们而去,却总感觉他一直都在,依然在继续。

他年轻的时候是个裁缝,三乡五里的名声在外,靠着自己的手艺让自己的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可以吃饱穿暖,这在饥荒年代已经实属难得。在我记事的时候,还和他一起去集市上收布料、量尺寸、做衣服,每次他都要买些好吃的作为奖励,我最喜欢的是烧饼夹驴肉,酥脆的烧饼夹上几块咸香的驴肉,那是最温暖的回忆。冬日里的太阳晒得墙根暖洋洋的,小口慢慢地嚼,看着他在那忙着比划、记尺寸,忙得不亦乐乎。

他一直都没怎么干过农活,是一个没有经验的农民,在儿女们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家后,他放下剪刀拿起锄头,自信也可以过好自己的日子。虽然仍然住在老土屋,却可以怡然自得土屋的冬暖夏凉。

黄土地上,他依然保持缝纫机上的那种精细,耐心地伺候地里的庄稼,播种、施肥、除草、收获,慢慢地找回了做裁缝时的自信。在太阳还没升起的时候他就来了,像做衣服一样认真,一样地投入时间和精力,面对粮食堆,他就会给我讲饥饿的当年,讲战乱时候的逃难,牵着家人和牛,牛背上驮着粮食,趟过村后的那条河一直走;有时候他会总结性地说上几句,现在这光景,当年哪里敢想啊!“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当年的预言这不都实现了,你们这都赶上好时候喽!

爷爷读书不多,但是绝对不能说他没文化,他喜欢和我们讨论国家的发展,甚至还在关心世界的格局,他的字典里的词语变得很时髦,偶尔电话里说上几个我都在诧异,这是八十多岁的老头吗,一个手拿锄头的他还在说GDP、说供给侧?爷爷喜欢给我们上“党课”,电话中他总要讲几句“做好自己的本分,守好自己的阵地,我在家多打粮食,你们在外做好工作,咱们都为国家社会多做贡献”。

他最喜欢的是过年的时候,虽然又老了一岁,但是儿孙都赶回来拜年的喜悦足以让他忘记这一切。为了这一天,他早早地准备上一桌好饭,每次他都会喝到微醉,孙子孙女扶她躺下,旁边奶奶嘴上虽然唠叨他,但却没有真的责怪他。因为这种团圆的氛围,是别人无法体会的感觉,也是他散文诗中最温暖的一段。

随着一年一年地老去,爷爷更喜欢去赶集,其实不一定去买东西,更多的是去看看老伙计,和他们聊上几句,多半是哪个老伙计去了,谁又躺在床上出不了门了,他就会绕路去看看,问候一声有没有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地里农活再忙,他都会抽时间去集市上,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散文诗的节奏趋于低沉,却又蕴含着豁达的成分。在老去的时间里,把生命读得更透彻。集市上有他过去的裁缝铺,有他熟悉的老伙计,他们像是早已约好了一般,在人群中寻找彼此熟悉的面孔。

也许是经历过饥饿年代,他的一生都很节俭、知足,一辈子都本本分分地做着自己的活计,一辈子都没离开过这片黄土地,只是在地图上仔细搜寻海南、广州、银川、天津、西安、郑州、上海、杭州,这些儿孙们所在的地方,虽从来都没去过,但从来都不陌生。爷爷他用这把锄头,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自己的生命,直到他生命的终结,他亲手种下那片麦子都籽粒饱满!(郝留建)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