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文学淮军”征文(第五季) > 遥远的夏念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遥远的夏念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8/10 8:14:4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炎炎夏日,找个地方纳凉是件惬意的事儿。现在的人们自然不必为炎热而烦恼,空调、电扇、冷饮、西瓜……五花八门的纳凉方式任君选择。可是,待在凉爽的空调房里,我却不自禁地常常回忆起小时候的夏天和那些纳凉往事,那是我遥远的夏念。

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父亲在南京当兵,我们住在部队,两间平房,房前有块水泥地,母亲操劳家务之余,还种了许多花草,一盆盆地摆放在门前的空地上,扮靓了我们的家。夏日傍晚,吃过晚饭,父亲打来井水泼在水泥地上,姐姐帮着母亲把竹床抬出来,我负责点上蚊香。一切就绪,我们一家人坐在竹床上,父亲和母亲摇着蒲扇,有一搭无一搭地聊着家长里短,我和姐姐仰着头数星星。那时的夜晚,恬静而迷人,满天的繁星好像撒在蓝丝绒上的宝石,一闪一闪,调皮地眨巴着眼睛。蛙声如潮,月色似银,大大小小的萤火虫,打着灯笼追逐嬉戏,树枝间、草丛里,各种不知名的虫儿开起演唱会。母亲种的晚香玉、夜来香,散发出幽幽的香气。在竹床上呆腻了,我和姐姐跳下床捉萤火虫玩。等我们疯得满头大汗时,母亲从屋里抱出在井水里冰镇了许久的绿皮黑纹大西瓜,招呼我们吃西瓜。那时的西瓜格外甜,瓜子格外饱满,母亲把瓜子收集起来,晒干了炒给我们吃。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们一家回到乡下老家。父亲把老宅翻新,门前铺上砖石,母亲在门口种上柿树、枣树、葡萄、薄荷和丝瓜,一到夏天,绿荫满地。清晨,父亲骑着自行车去县城上班,傍晚方归。母亲在院墙下种了一丛晚饭花,顾名思义,这花儿在傍晚开放。母亲根据晚饭花开放的时间,判断父亲什么时候到家,踩着点儿把饭做好,让父亲一到家就能吃上不凉不烫的可口饭菜。酷暑天气,父亲往来奔波,非常辛苦,母亲便会弄点儿下酒菜,让父亲浅斟慢饮,消去一天的疲乏。偶有邻人路过,父母便会用亲热的语气问:“吃过没有?没吃的话,坐下来喝碗稀饭。”要是碰巧桌上有花生米、咸鸭蛋、盐水黄豆,父亲便会格外热情地邀请对方坐下来喝一杯、聊聊天。淳朴的乡风、邻里的情谊、父母的热情是夏日里的美好回忆,像一股清泉水滋养着我的心灵。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在县城中学念书,暑假回家帮母亲卖西瓜,大清早到地里摘瓜,堆满架车便拉到镇上去卖,傍晚拉着空车回家。姐姐早早地熬好了绿豆稀饭、炒了土豆丝、烙了葱油饼、煮了咸鸭蛋,等我们一到家就摆桌子吃饭。饭桌上,母亲笑着说今天卖瓜的收获,夸我能干。我心里喜滋滋的,觉得碗里的粥格外香甜起来。

后来,成家立业了,节衣缩食买了一套小户型的房子,位于顶层,一到夏天,满屋热气蒸腾,电风扇从早吹到晚,吹出来的风都是热的。最盼望夕阳西下,抱着薄被、凉席爬到楼顶乘凉,一家人坐在凉席上,妻子哼着歌儿,孩子牙牙学语,我枕着双手仰望星空,这样的生活虽然朴素却也有滋有味。

而今,坐在空调房里,感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带来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常常回想起岁月深处、那些淳朴美好的夏天。(童喜)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