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住在原来还是叫焦岗乡付郢子的地方,现在改名为毛集实验区焦岗湖镇了。童年的记忆中,家乡年年发大水。
1991年,洪水来临。大家能投亲的投亲,没能投亲的家庭,把粮食、农具都搬到淮河大堤上,用塑料皮子临时搭建帐篷,勉强能住人。由于到处都是洪水,为了便于出行,大家用粗毛竹做成简易竹排,记得也就是那一年,我学会了划竹排、游泳和钓鱼。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知道毛集受灾严重,前来看望和慰问,鼓励大家灾后重建。由于这次洪水,农民企业家朱咸来刚刚创办的乡镇企业全部泡在水里,机器被冲坏,厂房被冲倒。朱咸来回忆说,当时江泽民总书记紧紧握住他的手,目光充满了信任和鼓励。“我相信你有能力带领全村群众重新走上致富的道路”,朱咸来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总书记这句话。“大灾之年不泄气,不要等着吃救济,抗灾补灾夺丰收,齐心协力抓经济”、“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当时朱咸来鼓励大家的经典语句,时隔近30年,到现在还有群众能朗朗说出。
鉴于毛集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性和示范性,1999年11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正县级建制的“淮南市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并于2000年6月正式挂牌。
2001年,我中专毕业,到了现在区经贸招商局上班。那时候区内的企业几乎全部是轮窑厂,外来投资企业更是一个也没有。区内一无资源二无优势,许多客商来看看回去就没有音讯。每年全市的经济指标排名,毛集都没法和其他县区相比。后来经过努力,毛集省级开发区获批,记得开发区内引进第一家招商引资企业就是白蓝集团。
2003年和2007年毛集又分别遭遇洪水袭击,当时我也参与了后勤工作。经过全区人民共同抗战,洪水很快被击退,再一次展现了毛集人民在大灾面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2007年7月作为灾后重建、多难兴邦的典型,成为国家科技部批准首批13个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之一,也是安徽省目前唯一的先进示范区,享受省扩权县等政策待遇。
20多年来,毛集实验区在灾难中诞生,在弱小中起步,在艰难中开拓,在探索中前进,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依托焦岗湖,发展大旅游。成功创建了两个国家4A级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央视《焦点访谈》《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等栏目都先后对焦岗湖进行了报道。
毛集素有“水口袋、锅底子”之称,生态十分脆弱。区工委、管委为变生态脆弱为生态良好,坚持“生态立区、生态兴区、生态富区”不动摇,先后实施了移民建镇、退耕还湿、退耕还林、水利兴修等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全区森林覆盖率达21.59%,城镇绿化覆盖化达45.57%,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绿色名县(区)”“全省绿化模范区”“省级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如今的毛集,已经是风景秀丽宜游宜居的滨湖小城。
2020年7月,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淮河水位迅速上涨。7月20日,淮河水位达26.05米,超董峰湖行洪水位1.45米。下午3时30分,为保淮河安澜,董峰湖扒口泄洪。瞬间,1715间房屋和3.5万亩良田被淹没。
这是时隔24年,洪水又一次淹没良田和村庄。毛集人民第10次舍小家顾大家、弃局部保全局,再一次证明毛集人民的担当和气魄。几十年来,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再次在灾难面前得以体现。自汛情发生以来,全区干群从上到下,包括前来支援的武警官兵、消防队员、市直机关干部,几天几夜不眠不休,风里雨里一直守护着大堤,查险除险抢险。社会各界人士捐款捐物,大家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党旗一直飘扬在大堤上。这种场面再一次感动着我。就是这种不服输、不认输的精神,成就了实验区二十多年来的发展。我很有幸陪着实验区成长,见证了实验区发展,我相信,我的家乡——毛集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付菊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