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通区探索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最近,大通区洛河镇陈庄村党总支书记韦瑞在为“农民创业车间”对外公开招标而忙碌。“目前,已有2家企业前来洽谈,拟发展玻璃加工、汽车维修产业。”韦瑞告诉记者,“农民创业车间”的前身是村集体资源拉花长,上世纪90年代村里租给村民经营,后经营不善一直废弃。为盘活拉花长资源,村里对拉花长进行重建,建设标准化钢构厂房,打造了“农民创业车间”,成为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
陈庄村曾是一个经济发展落后村。2018年村“两会”换届后,村里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破题,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司。“我们着力盘活现有集体资源,将闲置的老拉花厂、煤场、老村委会等进行重建或翻修,建设厂房、仓储,对外公开招标,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韦瑞说。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大通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整合近11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推动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融共进。截至2019年底,全区46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48.9万元,村均7.58万元,较2018年增长70.8%。
党建引领,点亮发展“航灯”
大通区健全区乡村三级党组织联合督战机制,成立了区扶贫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县级领导干部“三负责”(区四大班子领导干部每人包保2至3个村,负责整改工作督查指导、负责项目联系、负责资金争取),党组织书记“三带头”(带头研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举措、带头制定发展“路线图”、带头领办发展项目)等系列举措,有力有序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村子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该区注重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及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着力选拔一批致富能手、回乡大中专毕业生、转业军人等到村任职,2019年来先后调整村“两委”干部11人。同时,加大考评奖惩力度,严格落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考评奖惩办法(试行)》,对年集体收入30万元、50万元以上的村,村干部月生活补贴增加600、1000元,优先推荐进入乡镇班子、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干部选拔以及推荐为“两代表一委员”。对存在薄弱村的乡镇、村,将取消一切评先评优资格。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
孔店乡河沿村2014年被列为贫困村,2019年村集体收入50.66万元,实现村出列。一个贫困村如何蝶变?市财政局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更生告诉记者,河沿村做大做强草莓产业,现有草莓种植大棚1000余亩,是远近闻名的草莓产业基地。同时,村里投入扶贫资金流转土地260亩建设农产品种植标准化园区,通过公开招租方式进行经营;利用扶贫资金新建粮食烘干厂房,购置粮食烘干机等设备,采取包干租赁方式实现收益。
发展村集体经济重在立足自身,扬己所长。各乡镇、各村注重结合实际,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之路。高塘湖沿岸15个村分别成立劳务服务公司(合作社),负责做好高塘湖周边环境管理、秩序维护、劳务供应、绿化等工作;依托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加大对沿湖农产品、农家乐、农家文化的宣传力度,15个村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近100万元,完成消薄任务10个。孔店乡通过招商引资建设500亩大叶蛋白菊产业园,预计村集体收入20万元。洛河镇西湖村、孔店乡东河村、九龙岗镇九龙岗村等村注重科学挖潜促发展,对闲置、低效使用的厂房、仓库、闲置用地等实施转型改造,兴建仓储、厂房、商铺店面等设施,通过出租、合作、入股等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孔店乡费郢村购置物业促发展,出资600万元购置门面房,每年可获得租金约15万元;九龙岗镇夏菜村出资300万元,购置标准化厂房和门面房,利用投资入股方式取得收益约10万元。
产业融合,提升现代农业
孔店乡是个农业乡镇。河沿村有一片低洼地,不宜发展农业生产。该村引进安徽虹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对1200多亩土地整体流转,预计投入1.2亿元打造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于一体的高端农业生态园。目前,预计今年10月底,一期项目400亩可开门营业。
孔店乡欢灯村鼓励村民加大特色产业——“糙米”加工,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产品品质,加大“邮乐购”、机关企业团购推广力度。孔店乡安塘、胡拐等村利用闲置土地兴建农业设施大棚、粮食烘干、仓储等设施,开展农产品深加工,今年两村集体收入均将突破50万元。此外,九龙岗镇曹店村、孔店乡孔店村利用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观光桃园”“民俗文化产业园”等乡村旅游点,发展民宿经济、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记者 朱庆磊 通讯员 潘雪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