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褪去了最后一抹余晖,一轮月亮偷偷探出了脑袋,星星挂在高远的天幕上,没有了白日的燥热,丝丝凉风夹杂着远处的虫鸣扑面而来。晚上吃过晚饭,和朋友去散步,走到小城的西郊,田野里有熟悉的气息飘荡过来,那是麦子的味道,走进它,只不过是夹杂在颓废院墙里的一小片麦地,麦香却在一瞬间弥漫开来,一直弥漫到故乡那翻滚着的无边无际的麦浪里。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麦子在太阳的烘烤下,已经完全成熟了,一眼望不到边的金黄色的麦子,漫山遍野地铺在乡村的大地上,黄澄澄、金灿灿的,空气中弥漫着成熟的气息和丰收的喜悦。
小麦经过了几天骄阳的曝晒,籽粒越加紧实。微风吹过,沙沙作响。似乎提醒人们到了要收割的季节。这时候,大人们开始关注天气预报,如果听到近期天气晴好,头天晚上,家家户户开始用磨刀石把镰刀磨得锋利无比。第二天,大人们总是天刚刚透点亮光就起身,带上水壶、镰刀就奔赴自家的麦地里。树上知了们也赶来凑热闹,占据枝头,鼓动着自己美丽的透明双翅,奏响了夏日协奏曲。声音算不上悠扬动听,但知了一点也不怯场,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歌喉。手搭凉棚望去,金色的麦浪,犹如一张金黄色的地毯铺在广袤的田野上,让人心情舒畅。
由于家里缺少劳力,我十几岁的时候,也曾跟着母亲到地里去割麦,弯下腰割麦不到半小时,就感觉腰酸背痛,上面是太阳的炙烤,下面是麦芒的扎戳,新鲜感荡然无存,很快,我心慌气短、头晕目眩、汗流浃背。为了缓解劳累,我时常偷点懒,抱着镰刀站在麦地里,抬头看看碧蓝的天空飘荡的朵朵白云,看广阔的田野那一颗颗饱满的麦子,看着母亲不紧不慢地挥舞着镰刀,一大片一大片的麦子倒在母亲的脚边。母亲脸上的汗珠一滴滴砸进麦地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我知道母亲已然很累,但她很少停下来休息。母亲说,麦子要尽快收割完,脱粒、晾晒、入仓,如果赶上阴雨天气,麦子淋了雨,成色就不好了,既也不好吃,也卖不上好价钱。此时我心里火烧火燎似的难受,手被镰刀磨出了血泡,真想跑回家休息,可想着日夜劳作的母亲,我便不好意思当逃兵,学着母亲的样子,低头继续割麦。这时我才真正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后来无论走到哪里,不管是贫穷还是日子慢慢好起来,我不仅自己爱惜每一粒粮食也会教育身边的人要懂得珍惜粮食,因为每一粒粮食都浸透了乡亲的汗水。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记得有一次我和姐姐放学后,到离我家很远的一块湾地里割麦子。从夕阳西下割到月上柳梢头,蛙声四起,我和姐姐虽然有点害怕,但我俩互相打气,两个小人儿挥舞着镰刀,铮亮的镰刀在月光的照射下闪着寒光,直到一亩地的麦子全部割完,看着月光下一个个麦铺,觉得自己像得胜的将军,那一个个的麦铺就是被我和姐姐打败的对手。月色如水,温柔地倾泄到我和姐姐的身上,我们拿着镰刀,拖着疲惫的身体,也带着胜利的喜悦回到家,母亲从地里刚刚赶回家,听说我和姐姐把那块麦地割完了,既惊讶又心疼。
割麦,只是麦收时节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捡拾,运输,摊场、翻场、碾场、脱粒,扬场、晾晒,打扫,装袋,归仓。麦收季节是最忙人最累人的季节。乡亲们害怕天气突变,家家户户都是在跟时间赛跑,在我的记忆里,总感觉母亲麦收时节是不休息的,我们入睡时,她在忙碌,我们醒来时,她已经赶到田地里劳作了。
当麦子终于都脱了粒,若能顺顺利利的谷粒归仓是幸运的事情,有时碰到阴雨天气,把要到手的麦子淋了雨,乡亲们就会沮丧很长时间。记得有一年夏天的中午,我家的麦子正在麦场晾晒,上午还是阳光灼灼的晴好天气,突然就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我们全家齐上阵,爸爸和姐姐把摊开的麦子推到一起,妈妈用大扫把把推拉下的麦子扫到麦堆上,我和弟弟撑着口袋,大家用盆把麦子往口袋里装,雷声在头顶上滚动,闪电一个接一个,天空黑沉沉的,我们全然不顾,一个小时的功夫,终于把麦子装袋拉回家,这在我们农村叫“抢场”,抢场的紧张程度不亚于一场激烈的战斗。刚进家门,暴雨“哗”的一声倾盆而下,天地浑然一体,我们都暗自庆幸麦子躲过了一劫。
麦子是温暖的。麦子可以做成许多食品,麦芽可以做成麦芽糖。麦秸秆可以用来做柴火,手巧的人还可以用麦秸秆编制工艺品等等。又是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的时候……(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