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徐枕亚的《玉梨魂》第八章:“言尽于此,愿君之勿忘也。芳兰两种,割爱相赠,此花尚非俗品,一名小荷,一名一品,病中得此,足慰岑寂,且可为养心之一助焉。临颖神驰,书不成字,纸短情长,伏惟珍重。”突然就被纸短情长一词迷住了,确实,简短的信纸无法写完深长的情意。
写信,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说,是多么温暖而幸福的记忆。对于纸短情长,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
还记得那年,我考上中专,家离学校千余里,父母惦记,我也想家,于是两地书信。那是我第一次写信,整整三页,写满了我对父母的想念,也写着一个人身处他乡的诸多不习惯,小心翼翼地将信投进绿色的邮筒,便殷切地盼望着家里的回信了。一天,两天……还没算完一封信往返的周期,父亲的信就抵达了。原来父母也非常惦记我。父亲的信写得并不长,主要是告诉我家里的近况,嘱咐我好好学习之类,另外告诉我生活费会准时寄达。
中专三年里,除了准时收到父亲的信,还会收到同学的信。每天第二节下课,班级通讯员便火急火燎地赶向宣传室取信,当她抱着一大摞信返回教室,安静的教室立马喧腾起来。你一封,我一封,小心翼翼地拆开信,细细品读,那份幸福与满足难以形容。
我最多的一次收过八封信,这些信来自五湖四海,传递着亲情、友情,也传递着朦胧的爱情。被爱包围着,每一天都是幸福的。
后来,经济发展了,家里有了座机,打电话方便多了,再后来有了手机,通讯更发达了,打电话成了家常便饭,发视频简洁明了,写信就越来越少了。习惯了打电话、发微信、连视频的年轻人,已经很难体会到纸短情长里的深情厚爱,很难明了那白纸黑字里诉说的相思与牵挂;很难懂得那写不尽、道不完,字字珠玑、句句含情的语言有多美;很难感受信是反复可以翻出来细细品读的、斟酌推敲的美好事物;很难相信,信是连通彼此心灵的桥梁,是岁月深处最美的风景。
纸短情长,那绵密的细小心思,全藏在白纸黑字里,常常让人读得笑靥如花,泪水涟涟,有感动、有欣喜、有希望……那些写信的日子,真是单纯而美好,弥足而珍贵。(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