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普通农家女,一边精心照料瘫痪在床的丈夫,一边用勤劳的双手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她瘦弱的肩膀掮住生活的阴云
她叫胡立华,潘集区潘集大庄村的一名普通农家女,8年里,她毫无怨言,不离不弃,精心照料着瘫痪在床的丈夫,用妻子的爱与担当,独自撑起了一片天空。不仅如此,在国家大力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下,胡立华通过勤劳的双手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妇女能顶半边天”。
近日,在潘集大庄村,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见到了胡立华,初见她,中等个儿,削痩的脸上满是坚毅,给人一种不屈不挠的印象。此时,她正忙着把丈夫李建宣从屋里推出来晒晒太阳,她说人在屋里闷久了,长时间不见阳光,会闷坏的。
说起自己如今的生活,胡立华颇为感慨。据介绍,她今年45岁,有两个孩子。嫁给李建宣后,日子过得虽不富裕,但一家人和和美美,也是其乐融融。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4月,李建宣在一次事故中摔伤,高位瘫痪,残疾等级为一级,家里的顶梁柱成了残疾人,两个孩子一个上幼儿园一个上小学,全家的生活重担全压在了她的肩上。为了挽救丈夫的生命,胡立华不仅花光了家中积蓄,又从亲朋好友处借了不少的债,原本不富裕的家庭一下背上了近10万元的债务。
面对此情此景,胡立华没有认输,也不服输,一个人扛起生活重担。每天,她很早就起床烧火做饭,给瘫痪在床的丈夫擦洗身体、按摩、喂饭,再照顾两个孩子。接着,到地里干活,晚上匆匆扒上几口饭后,就照顾丈夫洗漱睡下,然后打扫卫生、洗衣服,如此周而复始,构成了胡立华每天生活的全部,长年累月的劳作在她手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我苦一点累一点没关系,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再辛苦我也觉得值得。”胡立华说。这时,一旁的李建宣也激动起来,他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自从自己失去劳动能力,这个家里里外外全靠妻子,她除了耕田种地,还要照顾自己跟孩子,很是辛苦。“为了不让我生褥疮,除了每天擦洗外,还经常为我按摩。吃不起肉,为了给我添营养,家里的鸡蛋总是让我吃,如果不是她含辛茹苦的照料,我恐怕活不到现在。”李建宣的话语里充满着感激和敬佩。
2017年,村里来了驻村扶贫工作队。扶贫工作队为胡立华这个贫困家庭两次申请财政资金共计八千元参与企业发展获得收益,2018年,又为她申请扶贫小额信贷4万元参与合作社发展获得收益,为她在校读中职的儿子申请了“雨露计划”······
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帮助胡立华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不仅如此,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经常上门走访、慰问,宣传政策,给她加油鼓劲,帮她树牢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决心。
通过精准帮扶,精准施策,胡立华的家庭收入逐年提高,日子也越过越有盼头。如今,早已脱贫的胡立华,不仅还完了外债,还给丈夫配上了电动三轮车和专用的医疗床,以方便推他出门晒太阳,让他看看外面四季的变化。
为了不耽误农活,胡立华要赶紧给地里的小麦打药,她麻利地做好了准备工作,背上农用喷雾器向田里走去。在一片绿油油的麦田里,胡立华露出欣慰的笑容。“种地每年的收益约5000元,参与发展收益每年近5000元,低保收入每年15000元,残疾生活补贴和护理每年1680元……”休息之余,她向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列举着家庭年收入。近年来,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光伏扶贫、社保兜底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实,使得胡立华一家的收入不断增长。除了种植5亩地的农作物外,她还进一些活鱼到街上卖, 贴补家用。“党和政府这么关心我们、帮助我们,我们全家人特别感动,丈夫现在看病几乎不用花什么钱了,少了医药费的压力,日子越过越松快。”胡立华高兴地说。
图为胡立华正在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记者 冉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