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风轻,春光无限。我们挽着“春分”的手,傍花随柳,胜日寻芳。一路“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远眺春山,“迟日江山丽”,“山青花欲燃”;近望春水,“淮水东南阔”,“江碧鸟逾白”。悦耳八方,“千里莺啼绿映红”;放眼四野,“无边光景一时新”。天地之间,仿佛所有的生命都被一种春心荡漾的喜悦所弹拨、所感动。不知不觉我们就走进这景色“清明”的时节。
“清明”时节,惠风和畅,草木青青;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作为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节俗礼仪和亲近自然等内容。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是传承信仰、巩固人伦的重要载体;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是感恩先人、先烈,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是传统春季节俗的提炼与升华。可归纳为三大节令传统:一是敬仰祖先,慎终追远;二是缅怀先烈,弘扬正气;三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正因为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的深刻内涵,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所以,清明节不仅有祭祀扫墓、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前者比较凝重,于慎终追远之中激荡家国情怀,涵养人文精神;后者比较轻松,于放飞身心之中尽享自然情趣,点亮人生信念。这就是我国从古自今“天人合一”哲学理念,在清明节中的生动体现。
“清明”,在古人的笔下,诗章万千,浩若烟海。其中最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当推大诗人杜牧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诗固然很好,但每每读来却总觉太过惆怅,给人一种景象凄迷、情绪低落之感。春雨纷纷,苦旅独行;触景伤怀,春愁点点;令人“欲说还休”,寸寸“愁肠待酒舒”。所以,曹操才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谓;所以,老杜才有“借问酒家何处有”之问。找家酒坊,沽壶老酒,解解料峭之春寒,排排愁烦之心绪吧。“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一片春愁待酒浇”。
所以,还是那些明丽清朗的清明诗词,读来让人顿生春风拂面、心旷神怡之感。南宋诗人吴惟信这首《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就把佳节清明春游西湖,自昼及暮,笙歌如痴的盛况描摹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心醉。你看,清明时节,苏堤春晓;和风吹拂梨花落,洁白如雪清雅香。瓣瓣梨花仿佛是为了清明祭祀,缅怀追思而纷纷飘落。
清明,总是这样令人忧思怀想;清明,更是这样令人心驰神往。往年的清明,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想方设法回乡祭祀,缅怀祖先;党员、团员、少先队员和国家公职人员都会到烈士陵园扫墓,凭吊革命先烈;人们都会扶老携幼,踏着艳艳春光,去赶赴“万紫千红”的春天之约。
但今年的清明,却与往年不同。因为,自农历春节以来,一场没有硝烟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让许多宝贵的生命,献给了这个春天,“化作一抔泥土,换得山河无恙”。他们“血沃中原肥劲草”,给今年的清明平添几分悲壮;他们用生命护卫生命,用青春抗击瘟神的献身精神,照亮了今年的清明。让人们对整个社会都应该回归对崇高精神、高山仰止的崇拜和敬仰,产生一种“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殷殷期待。
清明,无论是祭祀扫墓,慎终追远的肃穆;还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的闲适,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节日,把生与死,悲与欢;古人与今人,过去与现实;都融汇在自然与人文的交响之中,合奏出中国人特有的生命与人生这首“春之歌”的华美乐章。
我想,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清明节定在生机盎然、花团锦簇的春天呢?这是不是想告诉我们,人生短暂、春光易逝,我们既要善待生命、珍惜诗意的春光,也要不负韶华,不忘初心?让生命之花,开在清明、开在春天、开在四季、开在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岁月,开放得更加绚丽!(张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