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文学淮军”征文(第五季) > 那些伴随我“长大”的碗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那些伴随我“长大”的碗
【字体: 】 发布时间:2020/4/14 7:26:4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小时候我对盘子的概念是:家里来客人了桌上才有盘子,平时家里吃饭,桌子上只有碗。到了饭点,母亲在灶上将菜做好,我们兄妹仨一人端一个小碗,母亲在每个碗里挖一勺菜,然后我们各自找地方吃。大哥喜欢端着碗猫在屋子里,边看书边吃,二哥则端着碗跑到胡同口和小伙伴边玩边吃,我则坐在院子里,守着大黄狗吃。

大黄狗见我吃饭,馋得直摇尾巴,但我只有一小碗菜,自己还不够吃,虽然大黄狗平日和我要好,我也舍不得夹一筷子给它。咳,都是穷惹的祸。

那时的一日三餐其实丝毫没悬念,全是自己园子里的青菜,豆腐也是稀罕物,只是白菜炖白菜,菠菜炖菠菜,偶尔加点粉条就不错了。

从我记事起我家便分餐,这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家里孩子间的和平。我小时候的菜碗很小很浅,手掌心大,像个小碟子,后来我长大了,菜碗也随着长大。我印象里一共换过四五次菜碗,一次比一次大。每换一次便欣喜一次,母亲说人长大了,菜碗当然得随着饭量长。

大哥比我年长五岁,他的菜碗和我一般大,明显“长得慢”,难怪大哥小时候老关节疼,母亲说是个子长得太快,营养跟不上。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哪里是菜碗随着身体长呀,是随着生活水平在变大。

我在记忆里拼命搜寻,却寻不到关于父母菜碗的印象。于是顿悟,父母那时定是不舍得吃菜。儿时的分餐,是因为菜少人多,不得已为之。后来日子好了,我家分餐的习惯却未变,不同的是餐桌上有了盘子,荤素搭配,既营养又丰盛,父母也有了自己的菜碗。但菜碗又回了最初的小号,一盘盘菜端上桌还是公勺公筷,一人自取一碗,吃完再盛,避免浪费。

有朋友来家做客,见我们分餐吃饭,夸奖我家吃饭讲究。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这种“讲究”源于过去的苦日子,但也是岁月馈赠的礼物。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公勺公筷分餐制被大力倡导,但此时的分餐和彼时已经大不相同,原来家里人多菜少,分餐为了保护弱小,现在分餐是为健康护航,但手中捧着的碗,使命依然在,而且更加重要。(马海霞)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