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开展社会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以前我们一直讲社会管理,现在讲社会治理,要害就在“治”上,但治的落点是“理”,即疏导、理顺、化解,是公平、秩序、安全、共享、幸福等;而全面从严治党,要害也在“治”上,但治的落点是党组织,就是使党组织有领导力、组织力和融合力。也就是说,治党是强组织,治理是顺关系,两者融合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理顺各种社会关系,使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安定有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所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以前我们叫的社会管理,带有管制、统治的意味在里面,是自上而下的管,上面的管下面的,主要采取命令的方式、行政的方式,是单向度的、单一性的。而治理,它的意思就发生了变化,强调的是一种多元的综合性管理格局。在这种格局下,实际上有多方共同参与管理,不是只有一个管理者去管大家,而是有很多个人、很多组织都参与到这个管理格局当中来,大家一起来共管,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比如农村,社会治理就有这么一些特征:一是主体的多元化。管理过程中不是只有党组织,或者只有村委会一个主体,而是在党组织领导下,村委会组织(自治主体)、社会组织(社会主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都以独立的主体、独立的行动者参与进来,相互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共同商量一些规则和分工,所以叫“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二是机制的协商性。现代治理强调的是一种在民主基础之上的协商性,村内的事务更多地通过协商民主的方式达成,比如“四议两公开”,就是很好的协商机制。三是参与的普遍性。这个普遍性就是各类组织和人员都广泛地参与,而在我们过去的管理体系中老百姓都是被动的,他们参与很少,其他的社会组织发育得也不好,参与不多。事实上,基层社会治理能不能达到现代治理的标准,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看老百姓的普遍参与程度如何。四是范围的广泛性。治理的范围很广,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可以看出,化解矛盾纠纷、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社会治安防控、打击黄赌毒黑拐骗、社会心理服务等,都是社会治理的范畴。(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