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做到“两个体现”,一是体现到世界观上就是坚持人民立场,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二是体现到方法论上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指出:“党的领导工作的正确方法,就是将群众意见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又到群众中宣传解释,将决策化为群众的行动,并在群众实践中检验这些决策是否正确”。我们知道,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并不是农民运动搞得最早的人,但却是农民运动搞得最好的人。毛泽东之所以搞得最好,就在于他既善于做农民的学生,又善于做农民的先生。毛泽东经常举彭湃的例子说明党的干部既要做群众的学生,也要善于做群众的先生。后来胡乔木说:“彭湃出身大地主,是个大学生,后来又做了共产党的中央委员。但是,为了做农民工作,彭湃不得不脱掉白大褂,穿起农民的衣服;不得不改掉‘官话’,说起农民的‘土话’;不得不‘违背’无神论观点,同农民一起拜观音菩萨。但是,这样一来,农民就信任彭湃,把彭湃看成自己人,愿意听他的话,愿意听他讲革命道理。结果,广东的农民运动就搞了起来,而彭湃本人成了农民运动的大王。毛泽东总结彭湃的做法,认为迁就农民的落后就要做农民的学生;但是,为着领导农民运动,又要做农民的先生。结果,毛泽东的农民运动做得更好更大。”就党的领导方法而言,这就叫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从群众中来,党的干部是群众的学生;到群众中去,党的干部是群众的先生。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检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里用了两个“化”:第一个“化”,是从群众中来,即把群众意见集中起来向正确的决策转化,“只有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才能获得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决策”,这个转化属于认识论的转化;第二个“化”,是到群众中去,即把决策意见向群众宣传解释,转化为群众的具体行动,“来自群众的正确意见和真理性认识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际行动”,这个转化属于认识论向实践论的转化。只有这两个转化“化”得好,党的干部才算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有资格做群众的先生。做好第一个“化”,使党的干部成为了群众认识上的先生;做好第二个“化”,使党的干部成为了群众行动上的先生。(高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