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五老”队伍建设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综述
关心下一代工作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事业。“五老”(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是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主体力量。
多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注重开发和利用“五老”资源,紧抓“五老”队伍建设,结合实际主动作为,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打牢基础、健全机制,筑牢关工工作力量之源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目前已经成立各级关工委组织1967个,覆盖面已扩大到城乡各个领域,形成了以党政领导为主导,以“五老”人员为主体,党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机制,全市有近2万名“五老”在各级关工委领导班子和关工委内设团、组、志愿服务队中担任领导职务或任成员。
各级关工委不断加强自身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保障工作有效开展。在思想建设上,坚持理论学习不放松,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重要会议、文件,学习中央和省、市领导对关工委工作重要批示,始终掌握关工工作正确政治方向。在工作机制上,形成了“党建带关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和主动作为、量力而行的工作态势。在作风建设上,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注重工作创新,积极探索有效的工作途径和方法。在组织建设上,配强配齐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在保障机制上,关工委达到了“五有”(有牌子、有房子、有办公设施、有活动经费、有档案资料),保证了工作正常化。
为加强关工委和“五老”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了“双创”(单位创“五好”、个人创先进)活动,不断推进关工委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目前已有60个乡镇和16个街道关工委被命名为“五好”关工委,占乡镇、街道86%以上,336个农村行政村,150个城市社区被命名为关工先进村、社区,54个机关、学校被命名为“五好”关工委,316名“五老”人员分别受到有关方面的表彰。
恪守本职、紧抓教育,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方向
多年来,全市各级关工委,始终把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做为本职主业抓紧抓好。
为了给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全市关工系统坚持唱响主旋律,主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每年突出一个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近年来,先后开展了“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老少同心携手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机关青年“放飞中国梦、奋进强中华”演讲比赛、全市中小学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诗歌朗诵比赛和“学雷锋,树新风”、“老少携手志愿服务”以及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全省“党是阳光我是苗”的书画展等活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为了让青少年健康成长,全市关工系统坚持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充分发挥“三支队伍”的作用,即650人组成的中小学校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队伍,3866人的帮教队伍,428人的“五老”义务网吧监督队伍,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在第一届、第二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中,凤台县、田家庵区分别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
为了使青少年在科技的滋养中积极向上,全市关工系统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深入开展科技教育,重点在农村青少年中开展了“讲政治、育新人、学科学、奔小康”活动,配合农林、科协等部门,组织老科技工作者送科技进田头、进农户、进校园,充分发挥了传帮带作用,使一批农村青年成长为致富标兵。
积极进取、创新前行,提升新时代关工工作质效
多年来,全市各级关工委创新载体、打造平台、丰富活动,不断激发正能量。
2017年“九一八”前夕,市关工委在大通“万人坑”教育馆举办了“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坚定不移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近万名青少年和“五老”参加活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作了报道。
近年来在全市青少年中持续开展了“百团、千场、万人”主题教育活动。今年以来全市共组建120个报告团,举办了1010场主题报告,受教育人数达16万余人次。为有效地丰富教育内容,在原有的4个教育基地的基础上,新增了淮南好人馆、法治教育馆等10个教育基地,并进行了集中授牌。
为加大“党建带关建”力度,市委组织部与市关工委联合开展了“关心关工委工作的好书记”评选活动,8名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受到表彰,促进了“党建带关建”工作在基层的落实。
全市各级关工委把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关爱工作的重中之重,对留守儿童登记建档、动态管理。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各乡镇和中小学建立了留守儿童活动中心47个,留守儿童之家532个。为了解决傍晚放学后的留守儿童失管问题,在社区、民企等单位创办了不同规模的“四点半”学校,并涌现出了以步瑞吉制衣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四点半”学校示范校。在全市强力推进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广大“五老”人员主动结对帮扶1万余名留守儿童,并在全市连续开展了四届“十佳留守儿童”评选活动,有效地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记者 李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