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 乡村振兴正当时 万顷沃野谱华章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乡村振兴正当时 万顷沃野谱华章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11/14 9:43:4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潘集区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综述

一项项农业产业规划振奋人心,一个个涉农项目加速推进,一个个农民绽放笑颜……行走在潘集大地万顷沃野,到处激荡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澎湃春潮。

近年来,潘集区大力发展优质粮、瓜果菜、畜禽水产和农产品加工四大农业主导产业,着力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新动能、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确保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优质粮誉满江淮

“改良后的品种,不仅产量提升,稻米的口感更是大受欢迎。”在贺疃镇,农技员李德福的香米试点种植已经取得成功。

土壤富含钾和钙镁磷等微量元素,河流湖泊星罗棋布,年日照2230小时,昼夜温差大……大自然的馈赠,让潘集的稻米独居优势。

潘集大米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是盛产店集贡米的地方,远销大江南北。稻虾米、稻鳅米等稻渔米不打农药、不上化肥,生态绿色,在京东卖到58元一斤。

近年来,潘集区在水稻品种上做文章,选择产量高、品质好的优良品种,逐一推广,发展订单农业。并进行鱼稻共作试点,以稻为主,虾为辅,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对企业进行奖补,一亩地补助100—200元,发展了2万多亩稻虾米、稻鳅米。

35万亩优质粮生产基地,10万亩优质水稻,15万亩小麦和10万亩绿色大豆生产示范基地,在潘集,优质粮远近闻名,全年粮食总产稳定在38万吨,小麦平均单产达420公斤,水稻平均单产达540公斤。

瓜果菜香飘万家

桃、梨、桑葚……在架河镇的令富生态园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村民们正在基地里采摘新鲜的酥梨。

说起瓜果产业发展成效时,令富生态园负责人兴奋地说:“700亩瓜果,每亩产量达3000斤,每年近600万元的收入,现代农业的发展真正帮助村民们实现了小康梦。”

近年来,潘集区在探索现代农业的道路上,通过不懈努力推进生产方式现代化,加快了农业规模化、服务专业化、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步伐,现代农业呈现出诸多新亮点。

如今,全区蔬菜种植面积13.8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3.0万亩,产量32.5万吨,产值4.72亿元。潘集酥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称号;酥瓜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年产量4.5万吨,产值2.1亿元。

架河镇的葡萄,贺疃镇的西瓜,芦集镇的草莓、酥瓜……潘集创建了1个国家级、2个省级蔬菜标准园、4个市级蔬菜标准示范区、1个省级农产品示范基地和3个市级特色精品园,瓜果蔬菜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品牌产品。

水产养殖逐步壮大

60万只鹌鹑,30万只鹅,年出栏104920头猪、59830只羊、4139100只鸡……潘集区的养殖业不断发展。对于贺疃镇的养殖大户杨耀奎来说,存栏5万只的蛋鸡养殖让他收入颇丰,年收入300万元。

2018年肉类总产达2.0万吨,禽蛋总产达2.64万吨。畜牧业总产值2.6亿元。拥有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1个;水产养殖健康发展,全区水产养殖面积达6.8万亩,创建了5个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全区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2.1万亩,年产值1.2亿元。

“今年9月已经饲养8000头种猪,年底出栏后将缓解潘集市场猪肉居高不下的窘境。”2018年,德荣大型生猪养殖场在潘集落地,饱和养殖后的年出栏量达22万头。

同时,潘集区的农产品加工业日渐壮大,全区规模以上农业企业5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42家,全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30亿元,产值位居全市第3。

如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长。2018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250万元,同比增长9%,2019年上半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43元,同比增长10.3%;

潘集实现了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在农业发展中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犹如一只蝴蝶在破茧而出的蜕变中越来越美,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组团发展”,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光”……(记者 柏松 贾静)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