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乡镇干部手机中安装了11个政务APP,加入了“镇工作群、村工作群、扶贫工作群、党建工作群、危房改造工作群、政务服务管理工作群……”22个工作群,订阅了20多个政务微信公众号,每天要完成走访、学习、宣传等“打卡”任务,经常出现同一个数据需要在不同平台录入的情况;有位村党支部书记先后被拉进10多个工作微信群,手机从早响到晚,如果没有及时回复还会被点名批评。
近年来,随着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政务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众多、类型多样的政务新媒体,丰富了政务公开的途径,成为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新渠道。然而,有个别原本便利沟通、提升工作质效的政务新媒体,稍不留神却变成了基层干部的负担和形式主义的“温床”。
现实工作之中,政务新媒体暴露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五化”:一是“同质化”。工作群、政务平台太多。二是“娱乐化”。政务新媒体的主要功能应是发布和解读政策法规、方便群众网上办事,但很多平台为吸引粉丝关注,蹭热度、博眼球、无底线,发布的内容质量不高与工作相距甚远。三是“僵尸化”。有的政务平台注册后长期不发声,对群众在平台中的留言也从不回复,网上政务平台成了“空壳”。四是“考核化”。一些政务APP和工作群要求对工作开展情况晒照、留痕。一些干部钻网络虚拟环境的空子,摆拍上传即算完成工作。新媒体政务平台助长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一些单位还把学习型政务APP积分与单位考核分挂钩,没达到一定分数就要扣考核分。五是“山寨化”。有的政务APP下载渠道不统一,稍不留神就上当受骗。一些政务APP长期不升级、系统不兼容,造成操作不便。
分析政务新媒体诸多问题产生的原因,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无论是事前调研不够还是盲目跟风从众,无论是监督体系不完善还是后期运营没保障,归根结底,脱离实际、不尚实干,敷衍应付、庸懒怠政等形式主义顽疾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是拍脑袋做决策、事前没有进行充分调研;重搭建、轻运营,思想、人员、经费准备充分;研究和认知不足,盲目跟风,无力运营,顾此失彼。有部门曾下发红头文件,强制要求下属单位限期全部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和官方微博,还将此纳入考核。但考核内容只看重是否开通,对运营质量没有要求,结果很多强行上马的政务媒体平台最终成为“花架子”。
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得从形式主义破题,着重从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领导方法上找根源、抓整改。多一些走心,少一些套路。除做好信息发布、互动回应等基本服务,政务新媒体还应多关注便民服务功能,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创新呈现方式,通过引入直播、微访谈等多种形式,更好地吸引用户、方便用户。政务新媒体质量比数量重要。对一些重复建设、运营管理不善的政务新媒体进行有计划的关停整合,通过整合实现信息的互认共享、功能的优化融合,不仅能够避免公共资源的浪费,更有助于政务服务的规范与统一,增强政务新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要着力优化新时代政务新媒体,增强服务功能,打造人民满意的“指尖上的网上政府”,切实消除“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高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