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淮南历史文化撷英”(第三季) > 寝丘之志与寝丘之地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寝丘之志与寝丘之地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7/10 8:11:3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寝丘之志”这一成语与楚国令尹孙叔敖有关,出自于《淮南子·人间训》:“夫孙叔敖之请有寝之丘、沙石之地,所以累世不夺也”之句。说的是楚令尹孙叔敖临终诫子之言,交待告诫其子在其辞世后,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可请受瘠薄的寝丘,以保长久不失。后来因而说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之心而形成固化为“寝丘之志”的成语。其实质就是告诫做人必须保有知足和与世无争之心。

史料记载:产生这个成语的同时,还有一个与此成语典故密切相关的“寝丘之地”的历史故事。公元前597年楚国和晋国争霸,发生了邲之战。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打败晋国,夺得中原霸权。事毕,楚庄王论功行赏,欲封赏孙叔敖,但孙叔敖不愿接受,楚庄王只好作罢。几年过后,孙叔敖重病在身,生命垂危之时,语重心长地诫嘱儿子:“我死后楚王必定会封赏你。但你不能接受肥沃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地方叫‘寝丘’(今河南固始县内)的地方,土地不肥沃,沙石布其间,而且地名难听,为众人所厌恶,但若要想让子孙长久保留土地生存,也只有此地。”

果如所料,孙叔敖死后,楚王要封赏孙叔敖之子肥沃的土地。遵循父亲遗嘱,孙叔敖的儿子们固辞不要,请求封赏“寝丘”这个地方。楚王只好赏赐了“寝丘”。按照楚国的法规,对于功臣的封赏,享受两代人就要收回,唯独孙叔敖一家因“寝丘”之地而保存了封禄,享受着孙叔敖留下来的福报。人们常说利弊互转,一些事情看起来是有所损减,但因选择了低调行事而结果却是获得更大的福报。孙叔敖叮嘱儿子要求封赏贫瘠的寑丘之地,所以才能代代相传。

今天我们学习“寝丘之志”的成语和“寝丘之地”的典故,从中可以得到诸多哲思与启迪,明白人生智慧和道理:面对利弊择抉,一般的人仅知道利就是利,弊就是弊,唯有高瞻远瞩、深思明智的人方能看清事物是矛盾交互,知晓事物之间的因果转化,懂得在一定条件下,弊可以转化为利,利也可以转化为弊。如果贪图眼前的大利有时反而会造成对事情的大害。面对纷繁复杂的事情和局面,特别是当人们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时,如果能从“寝丘之志”成语和“寝丘之地”的故事中汲取古人智慧、经验教训和修身行事立德之悟,从小事小节上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则各种滋生腐败的霉菌和病毒又怎能会轻易造成对人生的侵蚀和伤害呢!(程晋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