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区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打通学习宣传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将党的“好声音”传播得更广更深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我们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
……
今年以来,大通区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宣讲人员深入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千家万户。
建好阵地,构建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
“在阵地建设上,我们坚持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实行区主导、乡镇(街道)主管、村(社区)落实,注重整合资源,统一名称、统一标牌、统一建档。“大通区委宣传部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按照《大通区新时代传习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着力强化机构、人员、阵地、经费“四个保障”,在区里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各乡镇街道党(工)委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全区46个行政村、15个社区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实现了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覆盖。
聚焦“六有”,推进标准化建设。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按照“六有”(有场所、有制度、有计划、有活动、有机构、有标识)标准进行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坚持不新建,主要是整合利用现有的设施资源,社区依托原有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镇整合原来基层文化站、道德讲堂、志愿服务等功能场所,打造具有思想政治引领、培育文明新风、传承优秀文化、提供便民服务等多种功能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
用好阵地,打通学习宣传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近日,孔店乡欢灯村一农家小院内挤满了群众,区妇联负责同志到村开展宣讲活动,就群众关心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宣讲活动把理论转化为咱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这样的政策宣讲听着亲切,接地气。”现场聆听宣讲后,群众们说。
建好是基础,用好是关键。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组织收听收看活动、举办报告讲座、举办文艺演出;把课堂搬进社区,设在群众身边,灵活采用现场示范、座谈交流、上门帮扶、生活救助等方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通街道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抓手,实现与居民小区、“老大难”楼道及困难户等进行“点对点”“事对事”“人对人”等多种方式的“链接”,发动大家共同参与社区共建。
在宣传内容上,突出“传习五个重点、注重一个实践”,即传思想,树信仰;传政策,树理念;传文化,树新风;传法治,树正气;传本领,树标杆;重实践,促落实,将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打造成宣传工作的新平台。同时,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宣传,大力宣传惠民利民好政策。今年以来,全区各级文明实践中心(所)共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88场次,其中,开展“举旗帜·送理论”宣讲70多场次,开展“扫黑除恶”文艺演出5场次,参与群众4500多人次。
运用新媒体,建设网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创新“互联网+“形式,建设网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网络宣传新阵地。
该区在大通区政府门户网站开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专栏,及时更新学习动态、学习要点、专家解读、学习故事共860条,更新学习书坊79本,并综合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浓墨重彩地宣传大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开展的各项活动。
“我们既建好,更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大通区委宣传部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下一步,将着力在“用好”上下功夫,采取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宣讲形式,讲好时代精神,讲清理论政策,将党的“好声音”传播得更广更深。(记者 朱庆磊 编辑 汤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