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县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纪实
2018年,凤台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按照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狠抓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36.8亿元,同比增长4.9%,增速位居全市首位;粮食播种面积9.5万公顷,粮食总产63.7万吨,同比增长8.0%;肉类总产量3.9万吨,同比增长4.1%;水产品产量3万吨,同比增长4.8%;禽蛋产量2.5万吨,同比增长67.0%……先后获得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突出质量兴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该县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持续推进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扬州大学、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实施产学研项目10个,示范推广农业生产新业态新模式5100亩。
在凤凰镇建成“安徽省凤台县印遇龙院士工作站”,开展循环农业科技研究。拍摄《水稻机插技术》,制作成科教片在全国推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凤台徐桥”糯米粉位列全国行业十大品牌榜首,首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凤台平菇”注册成功,“凤台淮王鱼”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玉珍”牌葡萄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全县绿色食品企业达7家产品15个。“金手指”、“醉金香”两个葡萄品种获第24届全国优质鲜食葡萄评比金奖,“闪蝶”牌大米,“臻德”牌古法石磨香油荣获2018年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参展产品金奖。
注重产业融合,增强农村“双创”能力
积极引导农民规范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018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2万亩。以朱马店镇为中心建立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5万亩糯稻基地,并获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凤台糯米首次特供五粮液集团,实现基地产品可追溯。推广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名牌农产品、稻麦专用品牌粮生产稻渔综合种养5.3万亩。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安徽禾泉种业有限公司等10家农业企业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农业板挂牌。
该县进一步完善新型经营主体财政、信贷保险、用地、项目扶持等政策,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32家、家庭农场36家,完成新型农民培训490人。加快建设安徽最大、全国一流的中山杉繁育基地。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90人,电商进农村全覆盖巩固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县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运营,电商“两园”入驻企业24家,线上交易额4.8亿元。
坚持协调统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018年度,该县完成11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规划编制。投入资金1.4亿元,整合资金0.4亿元,完成2017年度8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33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实施农村公路养护工程45公里。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有序运营,建成乡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6个,完成1.7万户农厕改造。
“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纵深推进,积极开展“六个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实施农饮水安全工程,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畜禽规模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0%。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建立“十个一”工作机制,划定县级林长重点生态功能区13个。完成人工造林4108.9亩,建设省级绿色长廊示范段5.5公里,创建省级森林乡镇1个、森林村庄8个,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夯实治理基础,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顺利完成第十届村民委员会和第四届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6%,选优配强村和社区“两委”班子,经验做法受到《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主流媒体关注报道。
坚持自治为基,依托村民议事、理财、监督小组和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引导村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围绕开展“七五”普法,深入推进“法律进乡村”。坚持德治为先,积极推进“道德讲堂”建设活动,提升群众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深入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深化“平安凤台”建设,狠抓“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安全感全省排名上升22个位次。
紧盯全面小康,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扎实开展“重补促”专项整改行动、“脱贫攻坚大排查”、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和四季攻势等工作,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
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384万元,实施项目119个,58户,193人稳定脱贫,积极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三业一岗”就业扶贫、“一自三合”扶贫小额信贷等模式。贫困村产业扶贫基地、特色种养业达标率100%,贫困户产业扶贫项目覆盖率100%,特色种养业贫困户达标1580户。建成就业扶贫驿站、扶贫车间、扶贫基地5个,贫困人口就业179人。发放贫困户小额扶贫贷款3342万元。“351”、“180”健康脱贫支出5288.9万元。民生支出34.7亿元,民生工程投入资金9.9亿元。培训贫困户1598人,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6360人。新农合参保率达103.9%,发放低保、五保等社会救助资金1.1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84元,增长8.8%。积极应用农村土地承包地确权登记成果确权数据,落实惠农政策,发放涉农补贴9454万元。(记者 刘银昌 通讯员 刘明勇 编辑 汤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