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首页 > 话说 淮南牛肉汤 > 淮南牛肉汤探源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淮南牛肉汤探源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3/4 8:32:1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019年2月2日晚,“淮南牛肉汤”的牌匾,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刹那间传遍了全国的大街小巷。从此以后,淮南牛肉汤的点点滴滴,都成了谈论的话题。淮南及各地的爱好者,就其来源问题,呕心沥血,各抒己见。

淮南牛肉汤起源于何时?它的配料有哪些?当时的炊具是什么?有什么文献和理论依据?对于这些有趣的问题,本文从传世文献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考察,提供了比较翔实的证据。

一、屠牛烹肉

淮南牛肉汤溯源,考察先秦群书,一无所获。而在距今2158年的“绝代奇书”《淮南子》中,找到了两条可靠的依据:

其一,《淮南子·齐俗训》中说:“屠牛而烹其肉,或以为酸,或以为甘,煎熬燎炙,齐味万方,其本一牛之体。”意思是,现在宰杀牛而煮牛肉,有的把它做成酸的,有的把它做成甜的,加以煎熬烧烤,调剂搭配成各种各样的口味,但它的根本只是牛的身体。

其二,《说山训》中说:“故里人谚曰:烹牛而不盐,败所为也。”东汉高诱注:“烹羹不与盐,不成羹。故曰‘败所为也’。”意思是,因此乡里俗谚说:“煮牛肉而舍不得放盐,所做的食物是失败的。”

西汉初期牛肉的烹饪制作,《淮南子》中记载了“烹”和“煎熬燎炙”五种方法。“烹”就是“煮”。《老子》中有“治大国若烹小鲜”,古代成语有“兔死狗烹”,就是“烹”的用法。烧牛肉汤,首先要“烹”。据大厨说,牛肉大骨汤,要熬三四个小时呢。煎,《方言》中说“火干也”。也就是加热让汁熬干。熬,《说文》“干煎也”。就是用文火慢慢炖煮。燎,就是火烧、烘烤。炙,《说文》叫“炮肉”,就是烧烤。“炙”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可以知道,这五种制作方法,今天仍然没有过时,还值得传承、推广和发扬。

至于“汤”,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指的是“热水”。比如巢湖温泉叫“半汤”;成语“赴汤蹈火”;《水浒传》中的山歌“农夫心内如汤煮”,这些“汤”字,都指热水,这是古义的保留。后来“汤”字的词义转移和扩大了,比如菜汤、药汤、米汤、肉汤等,也都可以使用。“牛肉汤”,汉代应该叫“牛肉羹”。“羹”,是指用肉或菜做成的流质食物,古代有“大羹”、“肉羹”等。《孟子·告子上》就有“一箪食,一豆羹”;曹植《七步诗》中有“煮豆持作羹”。当代也有“豆腐羹”、“鸡蛋羹”、“莲子羹”等。古代的“肉羹”很是讲究,必须加上五种配料:梅、盐、醯(xī,醋)、醢(hǎi,肉酱)、菜,这大概就是“淮南牛肉汤”的最早原型吧。

《淮南子》等著作中,还记载了两个屠牛高手的故事。《齐俗训》中说:“屠牛吐一朝解九牛,而刀可以剃毛;庖丁用刀十九年,而刀如新剖硎(xínɡ,磨刀石)。”《淮南子》的记载,不是原创,而是化自《管子·制分》、《庄子·养生主》。就是说,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广泛流传着两位神奇人物“解牛”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掌握自然规律,顺应万物特性,方能“游刃有余”。

应该强调的是,“牛”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宝贝,历代官府颁发诸多命令,“无故”不能随便杀牛。《礼记·王制》中就有“诸侯无故不杀牛”的记载。当然,其中不能“无故”杀死的,如特(雄健的公牛)、牝(生殖的母牛)、犊(小牛)、牲(供祭祀的牛)、牺(宗庙祭祀的纯色牛)、神奇的牛(白牛)、怀孕的牛、良种牛等。“有故”可以杀死的,像犍牛(阉割的公牛)、杂色牛、羸弱的牛、残疾牛、怪异的牛等。优胜劣汰。所以,经过几千年的繁育,中国“牛”的质量越来越好,品种越来越优。淮河流域的黄牛,堪称“牛”中之冠。

二、配料—五味

淮南牛肉汤味道鲜美,香气四溢,离不开它的佐料—“五味”。对于五味,古代文献中记载很多。较早的春秋时代《老子》中就有“五味令人口爽”;《淮南子》中“五味”一词出现13次。《原道训》中说:“味之和不过五,而五味之化不可胜尝也。”高诱注中指“甘、酸、咸、苦、辛”。对于“五味”,有哪些代表性的植物和制品,高氏没有细说。东汉学者郑玄在《周礼·天官·疾医》的注解中具体指的是“五味:醯、酒、饴蜜、薑、盐”五种。

甘,就是“甜”味。古代用“饴”、“蜜”来调制。《淮南子·说林训》中记载:“柳下惠见饴,曰:‘可以养老。’盗跖见饴,曰:‘可以粘牡。’见物同,而用之异。”同袍兄弟柳下惠、盗跖,看到“饴”的反应,竟截然不同。“饴(yí)”,就是用米、麦芽等熬成的糖浆,淮南一带俗名叫糖稀。春节期间淮河两岸人家做成的芝麻糖、花生糖等,就是用“饴”调制的。蜜,即蜂蜜。战国时代《楚辞·招魂》中就有“蜜饵”的记载。人们先是采割野生天然的石蜜、岩蜜、木蜜、土蜜等,以后逐渐学会了人工养蜜。“蜜”在古代是比较贵重的食品。

酸,古代用“醋”、“醯”和梅子。《说林训》中有“醯酸不慕蚋,蚋慕于醯酸”的说法。意思是,醋酸不喜爱蚋虫,蚋虫却喜爱醋酸,因为醋酸有酸味的缘故。醯酸,古代指醋;蚋(ruì),指蚊子一类的昆虫。“醋”,是用高粱、糯米、小麦等发酵制成的。淮南名产顾桥陈醋,质地优良,清香宜人,风味独特。古代也常用“梅”来调酸。《说林训》有“百梅足以为百人酸,一梅不足以为一人和”。成语有“望梅止渴”;宋代贺铸《青玉案》“梅子黄时雨”;开胃的酸梅汤等,都取自梅子。

辛,常指“辣”味。《玉篇》有“辛,辣也”的说法。《楚辞·招魂》中有“辛甘行些”。东汉王逸注中说“辛,谓椒、薑也”。指花椒、生薑之类。除此之外,还有葱、小蒜等。《说文》中有“蒜,荤菜”的记载。这里的“荤菜”,指葱、蒜、韭、薤(xiè)等有辛味的蔬菜。值得一提的是,“大蒜”原产自西域,秦汉时才传入中原,不在此列。

《淮南子·时则训》中把十二月与五味相配合。其中“孟秋”、“仲秋”、“季秋”三月,配成“其味辛”。

苦,郑玄所说的指“苦酒”。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专门有酿“苦酒法”。东汉刘熙《释名·释饮食》就有“苦酒”,指劣质、味酸的酒,可以用来作调味品。《淮南子》中出现的“酒”字有34处,内容丰富。《说林训》中有“清醠(ànɡ)之美,始于耒耜”。高诱注作“清酒”,而《说文》作“醠,浊酒”。浊酒,应该属于劣质的苦酒。还有一种“大苦”,指“豆豉(chǐ)”。《楚辞·招魂》中写道“大苦咸酸”。李善注作“大苦,豉也”。豆豉是用黄豆、黑豆浸泡、蒸煮,经过发酵而制成,有咸、淡两种,可以放在菜里作调味品。淮河两岸农户,家家都有制作,也是传统食物之一。张华《博物志》还记载,“外国有豉法,以苦酒浸豆”。另外,《玉篇》有“苦,苦菜”的记载。苦菜甘中带苦,营养丰富,可以清热解毒,山野田埂,都可生长。

咸,主要用“盐”。《说文》“盐,咸也”。《淮南子》中的两条记载,都突出一个“盐”字。《地形训》中有“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鱼盐出焉”。古代中国的四面八方,各有特产。而中央出产五谷、桑麻、鱼盐,特别丰盛。古代的盐制,历史悠久。《周礼·天官》就有“盐人”,掌管国家盐业。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治下的淮南国,位于淮河中游的狭长地带,淮水下游流入黄海。所以,汉初“烹”制的牛肉,所用的当是海盐。

此外,《淮南子》中认为,根据五行学说,五味是可以提炼、转化生成的。《地形训》中就说“味有五变,甘其主也。炼甘生酸,炼酸生辛,炼辛生苦,炼苦生咸,炼咸反甘”。从五行相生的角度说,“甘”处首位,其它的酸、辛、苦、咸,都可以提炼出来。

三、食器—鼎类

汉代的诸侯王的炊具主要是“鼎”,用来煮肉和盛肉。《说文》中有“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器”的记载。也有方形四足的。1939年3月河南安阳出土的商朝后母戊方鼎,重达832.84公斤,成为镇国之宝。

《淮南子》中记载的“鼎”类食器,可以分为四种:

其一,象征国家权力的“周鼎”、“九鼎”。《俶真训》有“周室之九鼎”。《淮南子》中两次称作“周鼎”。而司马迁《史记》中说是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商汤迁到商邑,周武王搬到洛邑。战国时代,九鼎沉没在泗水之中。

其二,大鼎。《诠言训》中说“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弗敢入”。许慎注中说“受一牛之鼎”。唉呀,能够盛下一条牛肉的大鼎,肯定不逊于后母戊大方鼎。

其三,小鼎。《说山训》中有“鼎(错)[鏏wèi]日用而不足贵,周鼎不爨而不可贱”的说法。高诱注中说“(错)[鏏],小鼎。虽日见用,不能和五味,故‘不足贵’”。《氾论训》中有“伊尹之负鼎”。当年的男仆伊尹,背着小鼎和砧板,调和五味,做成美食,秘密游说商汤,终于定下了消灭夏桀的大计,开创了商朝,他也由一个奴隶,变成了开国元勋。

其四,“镬”类。镬(huò),古代无足的鼎,类似大锅,南方叫“锅子”。《说山训》:“尝一脔(luán)肉,而知一镬之味。”高诱注中说“有足曰鼎,无足曰镬”。成语就有“尝鼎一镬”。当今越方言、粤方言区把大锅叫“镬”,灶台叫“镬灶”,还保留了上古汉语的遗存。

由此可知,西汉初期成书的《淮南子》中,就有了完整的屠牛、用鼎镬烹牛、调和五味,制成牛肉羹的记载,“淮南牛肉汤”制作的各种要素以及历史渊源,与文献、时代、名称、制法、食具、调味等相吻合的,它的发明者、记录者,只有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及其传世杰作《淮南子》,除此之外,还有何人、何书、何代、何事,能够与之相比?(陈广忠)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