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首页 >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 让教育插上智慧的翅膀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县区传真
 我市开展“质量月”专题宣传咨询活
 潘集区构建基本养老保险立体化宣传
 凤台县多措并举推进“凤粮入川”
 八公山区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毛集实验区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增长态
 田家庵区“春风行动”突出精准扶贫
 八公山区全力应对H7N9疫情防控
 谢家集区成功捣毁一处食品加工黑作
让教育插上智慧的翅膀
【字体: 】 发布时间:2019/2/27 9:13:1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淮师附小的课堂上,只见教师手指轻轻一点,题目就推送到学生的平板上,教师发出作答指令,同学们在平板上作答,很快全班同学的答题情况就出现在教室的大屏幕上。屏幕上的滚动数据不断地变化着,多少同学完成提交,每道题选择的情况,正确与否,一目了然。

在淮南二中,一场考试结束后,只需要一个小小的A3扫描仪,就能3分钟智能批改完一个班的试卷,还能形成班级学习数据,个性化错题推送。

在淮南十九中课堂上,一场带有游戏性质的比赛正在火热进行中,师生们一边激烈地讨论着,一边拍题上传、随机作答,大家充分互动,课堂充满活力……

从传统课堂的“黑板+粉笔”,到人手一台装了教材、习题的平板;从只能看书本上的图片,到头戴VR眼镜,自由“穿梭”于太阳系各个星球之间……过去传统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逐渐被颠覆。

这样的教学情境每天都在我市不同的学校上演着,信息化手段助力课堂教学,智慧教育正悄悄地改变着淮南教育。

近年来,我市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致力于促进全市智慧教育的建设与应用工作,坚持应用驱动,通过政策机制创新、技术应用创新、运营模式创新,立足建设、管理、使用的有机统一,科学统筹、扎实推进,形成有效的智慧教育建设与运营体系,构建教育发展的新生态,为全市师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智能化的教育服务,提升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与支撑作用。

尤其是2018年,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实施了“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工程,为辖区学校配备了“班班通”,新建了多媒体教室、机器人实验室、创新感知实验室、智慧课堂、自动录播教室等新型现代化智慧教室,并配备了纳米黑板、交互式白板、电子手环等高新设备,为智慧教育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基本实现了全市教育信息化的高位均衡发展。

为了让教师们熟练掌握新技术并应用于日常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市教育部门组建并成立了智慧教育培训团队,深入基层学校开展培训活动,指导全市中小学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应用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加以灵活应用,逐步形成信息技术应用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常态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随着我市智慧教育的不断推广,学生的学习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习场所,从教室转向时时处处的泛在环境;学习方式,从集体授课的大众化走向定制式的个性化。已开通的淮南市智慧教育云平台,面向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为师生们提供优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服务。教师们利用平台开设个人空间,开展网络备课、集体备课、网上评课、上传资源等教学交流和教研活动;学生们在平台上观看老师们上传的视频、课件等资源,进行在线学习。目前,淮南市智慧教育云平台注册教师用户达3万余人,上传的教学资源总数近200万。

我市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日益常态化,教师们的信息素养显著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当前,互联网时代的智慧教育,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更重要的是,与以前相比,学生学得更开心、更轻松,也更敢于有梦,敢于追梦。(记者 李严 编辑 汤宁)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