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大通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加强“大通区融媒体中心”建设,打通基层宣传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2018年,大通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大通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举旗帜,新思想厚植大通大地
2018年年初,大通区组织党的十九大精神百人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专题宣讲活动。宣讲报告与老百姓息息相关,推动了十九大精神的落地生根。
狠抓理论学习,锻造思想主心骨。修订了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印发了《中共大通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18年度学习计划》。启用淮南市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管理平台,加强对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监督管理。全年组织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13次,研讨5次,举办全区性专题培训班18期、专题报告会34场,带动各级党委(党组)开展专题学习120余场次。
理论学习入脑入心,理论宣讲春风化雨。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该区坚持深化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学习、大宣讲、大培训、大调研、大落实活动,举办了两期全区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集中轮训班。区委组建了区委常委宣讲团、区直机关干部宣讲团和文艺进基层宣讲团,开展十九大精神进机关、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进社区、进网络、进宗教场所“八进”活动,全年组织理论宣讲160余场次,文艺演出20余场。同时,在区政府门户网站开设“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栏,推送典型经验宣传报道100多条。
聚民心,主流声音越来越响亮
在淮南日报首开《大通新闻》,全年推出12期;依据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建设的意见》精神,开通“大通发布”微信平台,唱响了主旋律。
狠抓舆论引导,注重加强与省、市主流媒体加强合作,在安徽日报、人民网、中安在线等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刊发宣传报道120余篇,在淮南日报、淮河早报等市级主流媒体刊发宣传报道260余篇。
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以“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为抓手,全力打造信息化、网络化宣传新格局。一年来,在大通区政府门户网站更新信息8000多条,“中国大通”官方微博、“大通区人民政府发布”“大通发布”微信公众号持续更新报道1000多条,群众阅读40余万次,主流声音越来越响亮。
育新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2018年,东方医院集团肿瘤医院外科主任江永强被推荐为“中国好人”,实现了近年来大通区“中国好人”评选“零”的突破。
好人精神引领城市文明。2018年,区文明委组织开展了“大通好人”评选活动,8位居民荣获“大通好人”称号。开展“好婆婆”“好媳妇”“优秀留守儿童”表彰活动,倡树文明新风尚。
2018年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开局之年。该区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教育十大提升行动为主抓手,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承办淮南市“我们的节日·春节”经典诵读展演活动。扎实推进移风易俗活动,利用“万人签名承诺”、“小手拉大手 共建文明城”等活动形式开展宣传;精选以反映农村索要高价彩礼、铺张浪费为题材的戏曲节目,在全区巡回演出46场,以戏说事、用戏明理,培育文明新风。
兴文化,满足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
2018年初,大通区宣传十九大文艺进基层暨“龙腾虎跃闹元宵”文化惠民文艺汇演在上窑镇马庙村文化广场举行,丰富了群众文化精神生活。
文艺进基层,群众乐开怀。2018年,该区大力开展“文化三下乡”“送文艺进基层”等活动,组织文化志愿者赴乡镇开展”百馆千村文化结对”惠民演出活动,举办“创建文明城,舞动新大通”文艺演出。
文化活力迸发,集聚转型新动能。2018年,大通区2家企业跻身安徽民营文化企业100强,1家企业获评第六届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企业在专精特新板挂牌上市。目前,全区共有规上文化产业7家。
展形象,锻造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队伍是干事创业之本。
全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按照“高素质、专业化”的要求,推进宣传系统干部教育培训、人才培养引进等工作,区委宣传部新增2名工作人员;举办全区宣传组织信息通讯员培训班,对区直各部门和驻区单位通讯员,各乡镇(街道)宣传委员、宣传员等进行培训,派专人到市广电进行业务跟班学习,练就提升真本领。同时,率先开展“讲严立”专题警示教育活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锻炼培养了一批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铁军。(记者 朱庆磊 编辑 汤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