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社会新闻 > 两名柔情铁汉当选11月份“安徽好人”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两名柔情铁汉当选11月份“安徽好人”
【字体: 】 发布时间:2018/1/3 9:57:3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017年12月29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从市文明办获悉,2017年11月份“安徽好人榜”评选结果揭晓,挺身而出斗凶徒、合力擒凶显正义的在闽务工者潘集区田集街道瓜园村村民李国涛;28年孤身抚养去世哥哥的5个子女成长成家的寿县堰口镇八沟村村民刘福明当选2017年11月份安徽好人。

李国涛:热心小伙他乡勇擒凶徒,奉献爱心他一直在路上

2016年10月22日下午6时30分,在福建省晋江市信泰公司后门发生了一起凶案。当时淮南籍员工李国涛正在宿舍休息,突然听到楼下有些吵闹,这时李国涛的爱人带着小孩回到宿舍,说公司附近有人在打架,李国涛连忙跑下宿舍楼,远远就看到有个戴头盔的人手持一根长木棍,只要有人靠近他就挥起木棍追打。

李国涛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危险,骨子里的热心劲让他赶忙跑近查看,发现行凶者正在用木棍殴打两个人的头部,两人当场死亡。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行凶者叫嚣着让围观群众不要靠近。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李国涛没有退缩,而是在附近找到一根木棍,勇敢地站了出来。这时,另外两名外地同事倪胡铭、周宜丰也拿着木棍等物冲了上来,他们三人一起向歹徒逼近,见三人手里都有木棍,歹徒扔下手中木棍转身就跑,不顾一切地爬上了伸缩门,翻过伸缩门后,立即沿厂区外的马路逃窜。李国涛等三人一边让保安开门,一边朝歹徒逃跑的方向追去。追出近200米后,倪胡铭将手中的铁锹一抛,砸中了歹徒的背部,李国涛将木棍一扫,打中了歹徒的小腿,歹徒顿时摔倒在地,这时周宜丰立即扑上去将他死死按住,李、倪一起上前将其制服,大家一起将他扭送到保安室捆绑起来,交给了随后赶到的民警。

2016年11月30日,李国涛、周宜丰、倪胡铭三人被福建省晋江市公安局确认为见义勇为行为,晋江市公安局向三人颁发了《见义勇为确认证书》。晋江市人民政府授予了“晋江市见义勇为模范群体”荣誉称号,晋江市总工会授予了“晋江市五一劳动奖章”,泉州市政府授予“见义勇为模范”荣誉称号,潘集区人民政府授予“潘集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淮南市还为李国涛申报了全省见义勇为第十四届“安徽移动弘扬正气奖”。

荣誉接踵而至,家人、朋友、同事也都知道了李国涛的英勇事迹,大家担心、赞赏之余,对李国涛勇斗歹徒的事迹并不惊讶,因为李国涛平时就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

2013年8月,因为要照顾怀孕的妻子,李国涛辞去了当时的工作,回到家乡一煤矿上班。一天早上5时,李国涛在上早班的路上,听到路边传来呼救声,跑近一看,发现是一位老大妈在骑三轮车的过程中,一不小心连人带车翻到路边的沟渠里去了。大妈头上流了很多血,喊叫声越来越微弱,眼看就要昏迷了。李国涛急忙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并协助医生一起把老人送上救护车。由于救治及时,老人很快就康复出院了,老人的家人对李国涛十分感激,多次道谢。

除了见义勇为,李国涛还是一位热心人。2008年,李国涛外出务工,得知“5.12汶川地震”后,想要尽自己的一份力。他第一时间找到车间主任,因为当时工资还没有发,他主动要求把当月工资全部捐给灾区。

2010年8月,李国涛在晋江南方信亿织造厂工作,中午吃饭路上,看到一位老人在公路旁边满头大汗,有中暑迹象。当时室外气温大概有38摄氏度,他赶紧把老人扶到阴凉处坐下来休息。休息一会老大爷还是十分难受,李国涛担心发生意外,立刻背起老大爷找到附近的诊所检查治疗,直到老人的家人赶到,李国涛才离开。

李国涛加入了当地的壹元爱心协会,集小善为大流,共同为这个社会贡献温暖。对于他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事情,家人一直默默支持,始终做他的坚强后盾。面对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灾难事故,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总有人临危不惧,挺身而出。正是有了这些身边的好心人,社会才能多一份温暖,才会凝聚成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刘福明:28年像父亲一样抚养侄儿侄女成长成家

刘福明今年64岁,家住寿县堰口镇八沟村,是一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老人,因为“二十八载燃青春尽心抚养五晚辈”的感人事迹,经过安徽卫视宣传报道后,受到周边群众的热议和广泛点赞。

刘福明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三。由于地处偏僻、土地贫瘠、家境贫寒,除了干农活,刘福明在本村的九槐小学做些零工,用来贴补家用。在他的父亲去世不久后,1990年,他的大哥也去世了,留下5个未成年的孩子,最大的17岁,最小的4岁。大嫂改嫁外地,从此杳无音信。上有72岁年老体弱的老母亲,下有5个未成年的孩子,刘福明担负起了抚养侄儿、侄女职责。他辞去九槐小学的零工,默默地照顾老母亲,抚养五个孩子,尽心尽力地为这个家撑起一片天空。

由于家里穷,刘福明一直没有结婚。当时,他打零工攒了点钱,留待自己结婚办事时使用,可是自从抚养哥哥遗留下的孩子后,再也没有人愿意给他介绍对象了。就这样,刘福明一直到现在还是单身,但是他很乐观,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侄儿、侄女身上,刘福明就像父亲一样爱着他们。

在刘福明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典型中国农民具有的所有优秀品质,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善良质朴。为了让全家人吃饱饭,他和二侄女承担起了家里十几亩地所有的农活。那时,没有机器,所有农户都靠着人力完成。为了有一些好收成,他每天起早贪黑,只为多打一些粮食。由于负担重,家庭收入少,原先攒的一点钱也都花光了。每到农闲季节,刘福明就不远十几里路徒步到江黄街道集市上,看到有农户卖瘦牛的就买回家精心饲养,待到牛肥后拉到集市上卖个好价钱。

对于刘福明来说,最难的就是侄儿和侄女的婚姻问题。1995年,为了给大侄子结婚,他把养牛攒的钱全部拿出来,花了2万元为大侄儿在江黄街上买了两间瓦房,还需要8万元才能给大侄子结婚。当时的8万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刘福明向亲戚、邻居开口借钱,大家纷纷慷慨解囊,很快凑齐了结婚用的钱,也给刘福明带来了巨大的债务压力。刘福明说,为了还上这些钱,他省吃俭用,有一点余钱就赶忙去还上,这些年才刚刚还清。

最难心的就是小侄儿,是个聋哑人,虽然身强体壮,但是个残疾人,老刘心愿是一定要把小侄子安家立业,不然,对不起死去的大哥。老刘托亲友为小侄子张罗对象,功夫不负有心人,邻村有年龄相当的姑娘,从小患有疾病,长年吃药,不能干体力活,只能做些简单的家务活。为了给小侄子结婚,老刘又给孩子盖新房送彩礼。就这样,在老刘的努力下,5个孩子先后成了家,并为老母亲养老送终。

小侄子结婚后,先后生了一男一女。由于侄子、侄媳妇不能正常照顾两个孩子,老刘就成了全职保姆。照顾婴儿对老刘来说是头一次,但是他爱琢磨、爱请教,在周围邻居的帮助下,很快就成了带孩子的“高手”。无论是冲牛奶、洗尿布,还是哄孩子睡觉,他都做得有模有样。

孩子出生时由于不足月,只有三斤六两,老刘整晚整晚地寸步不离,按时喂食,有时候一个晚上要起来十几次,基本就没有睡过完整的觉。在老刘的精心照顾下,孩子一天天长大,这让全家人都特别高兴。带第二个侄孙时,老刘已经是驾轻就熟,现在侄孙已经上小学,侄孙女9个月,两个孩子都十分健康、可爱。

外出打工和住在县城的其他侄子、侄女,经常会回到家中看望老刘,给他买衣服,给孩子买吃的,还会给一些钱贴补家用,这让老刘感觉这些年的辛苦都没有白费,也让他自己十分自豪。现在,老刘的家庭每年有国家给的补助资金,再加上种地和侄子侄女的贴补,日子已经好了许多,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将小侄子的两个孩子抚养长大,让这个家庭燃起更大的希望。

老刘的勤劳善良受到乡邻普遍赞扬,每当有人问到这件事的时候,老刘都谦虚地笑笑:“应该的,应该的”。

在当地,每当问起老刘,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老刘用他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诠释中国传统农民的勤劳、善良。

(记者 罗静 编辑 汤宁)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