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今日视点 > 淮河迎来“银鱼汛” 渔舟满载破晨光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淮河迎来“银鱼汛” 渔舟满载破晨光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7/8 7:49:2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月1日至6月30日是淮河春季禁渔期。进入7月,禁渔期一结束,淮河干流淮南段便迎来了久违的“银鱼汛”。赶“银鱼汛”的渔民早已备妥捕捞工具,只待这一刻,便投入捕捞队伍。

银鱼体小娇贵,浑身透亮,对水质要求苛刻,水质稍差便不复存在,因此被喻为水质的“晴雨表”。“银鱼汛”的出现,是生态向好的明证,更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7月上旬的清晨五点许,记者随市渔政大队人员奔赴渔政码头。在码头登上较小的渔政艇,向着平圩淮河大桥下游的“银鱼汛”主渔场驶去。约二十分钟航程后,抵达作业现场。只见数艘捕捞船聚集于此,渔船在波光中穿梭往来,忙碌地追逐着银鱼。

小型渔政艇吃水浅,便于靠近现场,实现近距离观察。船头张开的密网探入水中,凭借马达推力疾速前行,确保速度超越银鱼的逃逸力,将其冲入网中。相比之下,人力划动的无动力渔船难以胜任。渔民选定路线航行几个来回,便在网囊处收获满满。

记者跨上银鱼捕捞船,盆桶中盛满银鱼,间杂小鱼需仔细分拣。面对细小银鱼,渔民先将捞获物置入盛水大盆,再用捞罩筛出银鱼,剔除水草和杂质。随后,洁净的银鱼被移入干净器具,加冰后冷藏保鲜,不久便送入市场。

渔民张作文、张作武兄弟每逢“银鱼汛”必至,坚守这一行当已有七八年。针对汛期与禁渔期的重叠,兄弟俩提前备好专用渔网,守候在7月1日零点结束的禁渔期。当天凌晨抵达渔场时,天色尚暗无法作业,他们咬牙忍受蚊虫叮咬。待晨光初露,从四点半到七点,兄弟俩捞获约十斤银鱼。当阳光猛烈,银鱼遁入深水隐匿踪迹;至黄昏重聚,又迎来新一轮捕捞。粗略统计,该渔场7月1日总产量近千斤。渔民经验证实,捕捞初期产量较多,后续渐减。

渔政人员介绍,淮河淮南段设淮王鱼保护区,范围为凤台硖山口至平圩淮河大桥段,全年禁渔。因此银鱼捕捞仅限于该桥下游水域。银鱼生命周期短暂,通常一年左右,繁殖后即便不捞亦会自然消亡。故在禁渔期和禁渔区外合规捕捞被允许,但须使用达标网具和渔船。“银鱼汛”的到来,不仅给渔民增加收入,也丰饶了市民餐桌。

所谓“鱼汛”,是鱼类因繁殖、洄游或觅食规律,在特定季节大规模集群的自然现象,提供绝佳捕捞时机。当前“银鱼汛”主渔场位于平圩大桥下游、南岸一处河湾。偏离主河道,水流骤缓,吸引了细小的银鱼群聚成汛。类似河湾从平圩大桥延伸至怀远新城口,均可能形成汛场,唯水域面积逊于此。其实,“银鱼汛”早在禁渔期内已现,因规定而未捕,延至7月方开。到7月中旬,汛期便缓缓落幕。

渔政部门指出,近年国家重视淮河生态,民众环保意识增强,推动水质持续改善。市农业部门同步实施禁渔、增殖放流和强化管理,保障了渔业资源与生态的稳步恢复。于是,“银鱼汛”作为水质“晴雨表”,每年如期而至,成为淮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记者 张雪峰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