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时政新闻 > 余谓之:人民新期盼呼唤文化新作为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余谓之:人民新期盼呼唤文化新作为
【字体: 】 发布时间:2017/9/28 8:57:33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7·26”重要讲话中,又用“八个更”系统概括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其中一个重要期盼就是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工作要立足这一新期盼,实现新作为,切实做到“四个更好”。



更好地做到文化述民。

文化记述谁、呈现谁、讴歌谁,反映着立场,代表着利益,彰显着导向。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化舞台的聚光灯,只有对准千千万万人民大众,时代和历史的画卷才会格外逼真生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取决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文化建设需要追随人民脚步,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文化工作者理应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如果对亿万人民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视而不见,而一味地浓墨重彩地刻画帝王将相、描写才子佳人,文化工作将会步入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歧途,势必成为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经验也反复表明,只有扎根人民,文化才有源头活水;只有歌颂人民,文化才有永恒价值。

 更好地做到文化育民。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工作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精神需求有层次,文化产品有优劣,文化建设有方向。面对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要讲满足,也要讲引领,不能只讲满足,不讲引领。需要引导而不迎合,放开而不放任。柏拉图说过,过度的快感会扰乱人的心智。当下,一些文化产品存在“三俗”:庸俗、低俗、媚俗,潜移默化地不是塑造而是扭曲人们的思想、精神、品格、心理等。我们需要像对待食品安全那样重视精神食粮的安全,坚守社会责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启迪智慧、温润心灵、陶冶情操、敦化风气。

更好地做到文化富民。

有人说,文化只花钱不赚钱。事实上,文化既有成风化人的社会功能,也有创造财富的经济功能,既能“富脑袋”,又能“富口袋”。据悉,《印象丽江》实景演出,带动当地500多名农民就业致富。一部《战狼2》,票房已突破50亿元。近年来,全国已经有不少地方将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为致富的文化产业,闯出了产业发展、群众富裕的路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小康是重要内容,也是重要动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贫困不拒绝文化,扶贫离不开文化,文化有助于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以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承。实践证明,通过文化教育“拔穷根”、移风易俗“减负担”、惠民演出“送欢乐”、文化产业“开财源”,文化富民的文章大有可为。

更好地做到文化便民。

近年来,各地着眼“标准化、均等化”,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但不可否认,区域、城乡、群体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一些地方有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群众仍感到距离远、门槛高、服务差,看起来“高大上”,实际上用不上。有的地方,一面是文化设施闲置,一面是群众活动找不到地方,常常是“政府忙了一身汗,群众还是不点赞”。如何打通文化供给与需求的“最后一公里”,便民是关键性因素。便民程度决定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只有尽可能多地嵌入社区乡村,融入群众生产生活,送到群众的家门口,成为群众的家常饭,多些烟火气、生活味,文化工作才能接上地气、聚集人气、富有生气,这就是“挖井先想吃水人”,才会“吃水不忘挖井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一重要思想具体落实到文化工作中,就是要将人民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人、文化表现的主体、文化活动的主角、文化评判的主裁,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唯有如此,文化工作才能适应新期待,实现新作为。(2017年9月27日《中国文化报》第3版理论评论版)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