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时政新闻 > 张江永:与化石“对话” 光阴穿梭千万年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张江永:与化石“对话” 光阴穿梭千万年
【字体: 】 发布时间:2017/6/20 21:10:0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央视网消息:中国首次发现保存完整的金龙鱼化石,完整到堪称完美。它的研究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江永,因此登上了近期的《古脊椎动物学报》。

“每一件标本都是大自然的馈赠。能否识宝,要看自身的功力。只有知识面广、视野开阔的人才能听懂化石的‘倾诉’,悟出其蕴涵的故事。”

别样“农夫”——戴着草帽刨地

古生物学者,一年之中总有几个月要去野外考察、发掘化石。张江永乐此不疲,他经常戴着草帽刨地,看上去和农夫没什么两样。由于长时间半蹲或跪在地上,近些年来,张江永的膝盖时常有些隐痛。

石头“不会说话”,但在张江永眼中,却蕴藏着无穷的乐趣。10多年前,湖南湘乡一位农民发现了最初的金龙鱼化石,辗转交到了张江永手里。经研究,确定为骨舌鱼科的金龙鱼,时代为早始新世(约五千万年前)。他和同事先后几次到湖南湘乡和湖北松滋的化石产地进行调查,发现了大量完整的标本,其中最完美的这块正型标本,正是同事李淳等在松滋发现的。

古生物学家“最美的梦”,莫过于众里寻他千百度,突然破土挖掘出一块漂亮的化石:完整而清晰。带着化石回到研究所,张江永心里总是记挂着这些“宝贝”。每个周末下午,他总是跑到单位研究化石,修标本都修上了瘾。

业余“画家”——身怀高超技艺

古生物学术论文中的描述要配有骨骼形态的清晰插图。图片不仅使复杂抽象的描述具象化,也能加深人们的印象,更能准确直观描述化石与现实实体的异同之处。

张江永说:“要画这样的插图,首先通过显微镜上的绘图仪,用铅笔画出骨骼的形状和界限,用阴影表现骨骼的立体效果。因为是在显微镜的放大效果下画的,画出的图可能很大。铅笔画的草图缩小后,再将透明纸盖在上面用墨清绘。”

张江永曾绘制一篇文章的两米多长的插图,用了三个月才完成。由于整天对着显微镜下看标本画图,他的眼睛都看花了。张江永原本没有绘画基础,在德国洪堡大学自然博物馆进修期间,他扎在博物馆里勤学苦练,在化石标本的处理、形态学描述、分支系统学理论和方法的学习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系统的训练。从此,真正成为了一名古鱼类学研究者。

博物“杂家”——听懂化石的“倾诉”

在生物分类上,金龙鱼为骨舌鱼超目鱼类,属于真骨鱼中较古老的类群。骨舌鱼类是淡水鱼类,它的跨洋分布一直是动物地理学的未解之谜。金龙鱼化石的发现,为解开这一科学谜团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产生了两个让人困惑的问题:骨舌鱼超目鱼类在东亚起源后,是如何扩散到世界各大陆?泛大陆解体后,不同大陆的骨舌鱼之间是否还有交流?

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研究和思索,张江永逐渐厘出头绪,提出自己的见解:骨舌鱼类起源于东亚,由于泛大陆(早白垩世约1.4亿年前)解体而分布到各大陆,之后,骨舌鱼类之间仍有交流。金龙鱼化石发现于早始新世,也就是说,金龙鱼这个物种很可能产生于泛大陆解体之后,但它却分布于南、北两个大陆,因此,它们一定有交流。目前看来最大的可能是起源于南大陆,并通过印度次大陆扩散到欧亚大陆。

硬邦邦的石头不用“开口”,张江永就可以运用生物进化、古地理学等多种学科同它一起穿梭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光阴,听化石“诉说”世间沧桑的变化。

“在我研究的很多类鱼当中,金龙鱼是越研究越有兴趣,越研究越喜欢。”张江永的工作,就是不断发现新的线索,以此为据去推理、假设,像拼图一样,逐渐勾勒出“生命之树”的清晰全貌。(素材来源:科技日报)

(责编:郑岳景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