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问题上,必须说‘准确’数,决不允许说‘基本’!”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再次传递了脱贫攻坚“不落一人”的强烈信号。
2016年是脱贫攻坚的开局之年,各地纷纷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任务落实,目前进展总体顺利,首战首胜可期。但调研发现,少数地方在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准退出、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等扶贫数字上,一些扶贫干部不敢说准确数字,仅仅满足于“大概”、“也许”、“差不多”、“说不好”、“过去就是这样”之类的说法。究其原因,就是心里对扶贫工作没有底气,也是扶贫工作不扎实的结果,必须立即纠正。
其实,这种“大概”、“也许”、“差不多”心态,看似无所谓,实则危害不小。“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试想,在精准扶贫上,全国各地若是都存在“大概”、“也许”、“差不多”心态,许多差不多累加起来,就会差很多。久而久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会前功尽弃“打水漂”。
只有精准识贫,才能推进精准扶贫,也才能做到精准脱贫。作为基层扶贫干部首先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找对‘穷根’、精准扶贫”科学论断的丰富内涵。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情况千差万别,精准脱贫必须在精准识别每一个贫困户的基础上做到精准发力,仅靠一剂“药方”治多家贫困户的“病症”只是纸上谈兵。另外,扶贫干部进村入户既要精准识别每家每户的贫困状态,又要精准地记在心上;既要精准提出对策,又要把具体的政策措施,精准地运用好、落实好,才能使贫困地区和贫困户找准工作着力点和找对“穷根”,继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和行之有效的扶贫举措,才能使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取得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效,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也才能打心眼里称赞。
总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脱贫,需要千百万扶贫干部卸下担子、抛下位子、丢下车子、放下架子、拉下面子、扑下身子、忍心离开一大家子,头脚伸进泥巴墩子,下大力气,做实脱贫攻坚的“基本功”,用数字说话,以行动作答,决不允许有“大概”、“也许”、“差不多”的丝毫含糊,更不能局限于表格上的一系列数据。要真正精准脱贫,仅有表格项目“精准”显然是不够的。从操作层面看,扶贫统计表格最好少而精,易操作且符合农村实际,真正实现“精准”统计。因此,精准脱贫既不能被简单化为“精准填表”,更不能做“差不多先生”,要保证贫困人口不遗漏、原因需求“一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