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冷暖故事照耀城市面容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冷暖故事照耀城市面容
【字体: 】 发布时间:2017/1/12 8:56:11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新旧两年更替的时间空隙里,发生在淮南街头卖野菜老人的这则冷暖故事,经过新闻媒体的传播,如同一股暖流席卷全国,迅速成为新年初日的暖心事件。这则冷暖故事,映照出淮南这座城市阳光而灿烂的面容。

这则故事的背后,蕴含着一个颠扑不破的哲理,那就是,“暖”永远多于“冷”。在这个寒冷的冬季,2016年的最后一天,淮南街头卖野菜的83岁的陈桃芝老人,收到了一张50元假币,贫寒而无助的他手足无措,惟有在那里暗自流泪。路过的市民林女士看到这一幕,深为怜惜,果断伸出援手,毫不犹疑地给了老人100元钱。故事的起源始于人心的“冷”,但林女士为这个以冰冷而开始的故事添上了“一把薪柴”,熊熊火焰融化了坚冰,改变了故事的走向,使结局发生逆转,最终以暖意而收场。

这则故事的背后,折射着一个简单明了的事理,那就是,扶弱济困不分富与贫。让人意外的是,出手果断且如此大方的林女士,家境并不富裕,她是一个下岗人员,再就业之后每月也只有2000余元的收入。但是,当她看见在寒冷的街头无助流泪的老人,却能拿出100元,以假币面值双倍真钞赠予老人,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她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拥有向上向善的情怀。面对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的采访,林女士非常惊讶,完全没有预料自己的无心善举,竟然引来全国范围的关注和海量的点赞,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或许不是如此,一个人的善举绝非孤立,可能也非一时冲动,如果没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哪里会有那么大方爽快的扶弱济困的出手?所以,扶弱济困不分富与贫。关键是要有一颗向上向善、扶弱济困的心。如果为富不仁,即便富可倾城,也不会有林女士这样的善举。

这则故事的背后,印证着一个朴实无华的道理,那就是,一个人代表一座城。如同寒冬里尽管总有阳光照射不到的角落,但必须肯定的是,即便寒冬也从来不乏阳光和暖流。林女士的善举,在为她自己赢得广泛赞誉的同时,也为她所生活的城市赢得了美誉。看到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上,漫如潮水的对淮南的点赞,作为我们每一个淮南市民,都感到体面、尊重和自豪。这一幕,似曾相识;这一幕,又似曾久远。城市形象的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积土成山,更需要聚沙成塔。“积土”,讲的是需要时间的堆积;“聚沙”,则讲的是需要个体的汇聚。无疑,林女士,就是这样一个个体。事实上,还有无数个这样的个体。比如,出租车司机的一次对外地人的周到送达,公交车司机的一次对外地人的礼貌待客,市民的一次对外地人问路的准确作答,引资单位的一次对外来投资者的贴心服务;车辆斑马线上的礼让行人,两个人身体不小心碰撞后的宽让,打错电话后说一声对不起……看似无足轻重,实则润物无声。文明素养的涓涓细流,假以时日,必将汇聚成美好城市形象的河湖。

一个收到假币的卖野菜老人所引发的故事,讲述着冷与暖、富与贫、人与城。在不遗余力为林女士点赞和竭尽全力弘扬之时,我们呼唤有更多这样的暖心故事,呼唤有更多的“林女士”,呼唤有更多的正能量。在这新年之初,如同一缕阳光,照耀着城市的美好面容和普通民众的美好生活。这些,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无限向往和力量。

(怀新平)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