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财经新闻 > 他帮大伙摘了“贫困帽”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他帮大伙摘了“贫困帽”
【字体: 】 发布时间:2017/1/7 7:52:27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返乡创业种蔬菜 脱贫带动众乡邻
他帮大伙摘了“贫困帽”

数九寒天,农村已进入冬闲。可在淮南市谢家集区孙庙乡王金贵返乡创业兴建的家合源大棚蔬菜种植基地里,仍是春意盎然,一派繁忙景象。在扶贫攻坚道路上,这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周边贫困户依托产业劳务脱贫,2016年底,经上级有关部门入户调查验收,刘郢、王集两村17户贫困家庭完全脱了贫,连刘郢村这个全省重点贫困村也即将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新疆打拼多年返乡创业

淮南市家合源大棚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地处谢家集区孙庙乡刘郢村、王集村,这里连片的塑料大棚内,种植着以苋菜为主的绿叶蔬菜,茂密而又旺盛的生长着。忙碌的农民,有的拔菜,有的运菜,有的洗菜,有的摘菜,还有的往车上装菜,虽然辛劳,但有了收入的增加,心里踏实了许多。

这里建大棚种蔬菜,不过是近几年的事。前些年,这片土地由于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落后,一年一麦一稻收益低。加之沿湾多灾,一些中年劳力无法外出打工,又难以胜任科学种田。在家无岗没事干,使得一部分低收入农户仍处在“丰年温饱,灾年返贫”,继续在贫困中徘徊,脱贫无路。

2013年冬,王金贵这位瓦埠湖畔长大的年轻人,从新疆返乡探亲,当时,在外多年的他在新疆正经营着超市。在家乡,他听到村干部说:“王集村有不少农户家贫困,年年欠水电费”;亲眼看到有不少中年劳动力,“吃罢饭没事干,手捧茶杯把门窜,聚在一块闲扯淡,赌博场上去转转”。面对这些,王金贵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产生了返乡创业带动乡邻脱贫的念头。

遵照中央提倡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于是,返乡后,王金贵决定流转土地建大棚,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产业。用产业带动劳务脱贫,用产业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拔穷根。

流转土地建起蔬菜大棚

王金贵的想法得到乡、村的重视和支持,可家人却极力反对。老父亲说:“你新疆的好摊子不守,返乡创业找罪受,万一搞砸了,烂摊子怎么收?”兄弟们也打松腿棍,对王金贵说:“你现在饥不着,寒不着,操这些闲心干什么?”乡邻们也有人说风凉话。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王金贵坚定信心不动摇,一心扑在返乡创业建大棚种蔬菜的事业中。家人有阻力,他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争取赢得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个人力量单薄,他找来同村有文化,又敢闯、敢试的4位青年农民,成立了淮南市家合源大棚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毛遂自荐担任了理事长。

建大棚需要土地,王金贵与合伙人谋划选定地址后,主动登门与农户协商土地流转事宜;需要资金投入,他想方设法自筹;需要技术人员,他以年薪15万元,从上海一家蔬菜基地聘请了具有实践经验的亲戚当技术员;需要钢架、薄膜等材料,他亲赴商家谈价格、订协议、精选购;在建大棚期间,他吃住在第一线,忙前忙后抓进度,严把质量关。人累瘦了,脚磨破了,皮肤晒黑了,毫无怨言。

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的2个月时间,王金贵总投资300多万元,流转土地208亩,先后建“四膜一网”钢架塑料蔬菜大棚81个,基地内铺修水泥路800米,开挖排灌两用渠1600米,整挖面积3亩多蓄灌两用当家塘1口,兴建了生产、管理、办公用房、洗菜池,购置了旋耕机1台,手扶拖拉机2部,江淮JAC集装运菜车1辆。并于当年种菜就卖钱,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增收5倍带动乡邻脱贫

一直以来,当地积贫积困,赚钱便是最好的效应,从此,周边的农民再也闲不住了,不断有人登门学技,王金贵因势利导,指导农户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建蔬菜大棚。在王金贵的带动下,邻近村子先后有9户建起规模不等的蔬菜大棚,实施蔬菜、瓜果、草莓种植。以家合源大棚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苋菜种植品种为例,这种每年4茬反季节为主的苋菜年亩均产值可达16000元以上,年亩均纯收入超万元,比以前一年一麦一稻亩均增收5倍之多。

有了蔬菜大棚就需要劳力,村民们纷纷上门就业挣钱。3年来,淮南市家合源大棚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地解决务工人员300多人,达56000个工时,务工总收入近600万元。就连王集村80岁高龄的轩素兰老太太也进社做起了摘菜临时工,3年收入18000多元。不但让老人有了老有所为的开心,还弥补了农村空巢老人精神上的空虚。

王集三组贫困户王怀华年已75岁,是伤残军人,乡重点优抚对象,老伴体弱多病不能参加体力劳动。王金贵因户制宜,将王怀华家5亩承包地流转种菜,年流转费5000元。同时,安排王怀华进社做固定浇水工,月工资3000元,老伴做摘菜临时工,每天60元。两年来,老两口仅劳务收入加土地流转费达13万元,从而脱了贫。

产业分红帮扶集体经济

淮南市家合源大棚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均被评为淮南市谢家集区“示范合作社”、“淮南市谢家集区大棚苋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合作社也相继成立了科学技术协会、工会委员会,多次开展了科普培训,致富讲座,技术指导,心理辅导,法律援助,健康教育,劳动竞赛等活动。有的放矢,帮扶那些脱贫信心不足,求富无路的贫困农民,激发自我脱贫的动力。

王集二组村民郑士权,家里孩子多幼小,还有年迈老母负担重,自己离不开家外出打工,光靠耕种几亩地收入低,王金贵把他聘进社,通过扶志扶“智”,使他信心足了,干劲大了。郑士权主动把家庭承包地通过调整流转7亩多给合作社,年获得流转费6000多元。自己就近就业,常年从事机耕、种菜固定工,年收入近4万元。又让妻子进社做临时工,年收入约2万元。3年来他家仅从合作社就创收约20万元。不仅拔掉了穷根致了富,还被推选担任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会主席。

精准扶贫施良策,产业分红助济困。王金贵在蔬菜大棚基地里还专门为王集、刘郢两村安排17户贫困家庭62人,在技术人员的统一指导下,每户负责承包两个大棚。由合作社统一安排蔬菜种植,统一负责对外销售,统一支付给每户每月3人×1800元的保底工资;统一分户按棚记账,年底从每户承包大棚销菜总产值中提取2%作为产业分红,同时,还为刘郢村每年资助6万元,帮助村集体经济发展。

王金贵还不断从事农民科研活动,近几年,他推广实施了“四膜一网”塑料大棚保温技术,种植反季节蔬菜。今年又研究成功“秸秆堆肥”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专利。现正在研究实施“蔬菜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项目,进一步净化种植环境,生产出无公害绿色蔬菜,争取多为社会做贡献。

图:王金贵在大棚里查看蔬菜长势

(记者 张雪峰 苏国义 通讯员 柏发涛)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