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时政新闻 > 【网络媒体走转改】鲁瑞林:从长征中走来的陇原红色将军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网络媒体走转改】鲁瑞林:从长征中走来的陇原红色将军
【字体: 】 发布时间:2016/10/16 17:59:3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鲁瑞林(资料图)

本网记者 宋芳科 祝彦军

他是穷人家的孩子,为了躲避战乱和家人举家逃难在榆中县挖了两口窑洞安家。他更是两万五千里长征中陇原儿郎的传奇,为了掩护中央军委和机关撤离娄山关,身中三弹仍坚持战斗,誓死执行中央命令。他就是长征路上走出的陇原红色将军鲁瑞林。

宁都起义走向革命道路

鲁瑞林,1911年出生于临夏。仅仅读过一年的私塾,从8岁起就放牛、耕田、种庄稼。为了逃避战乱,父母带着他们兄弟四人一路乞讨,翻过了马衔山,来到了榆中县马坡乡马坡村挖了两个窑洞安了新家。父亲和两个哥哥给有钱人种地做工,自己给地主放羊,母亲在家做简单的家务并照看小弟弟。

追溯鲁瑞林参军的历史,还要和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相结合。 1926年至1928年的北伐战争时期,甘肃不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力、物力支持,而且也提供了极大的人力支持,先后有12万人参加了北伐战争。这些战士最后到底有多少人解甲归田,有多少人战死沙场,迄今还没有人知道。他们中只有一部分人被编入冯玉祥部的国民党26路军中的5000余名甘肃籍官兵,鲁瑞林就是这批官兵中的一员。

1931年蒋介石派第二十六路军入赣“围剿”红军。鲁瑞林也随部队进驻江西宁都。由于孙连仲部队的士兵是北方人,调到江西后水土不服,大批士兵死亡,加上蒋介石对杂牌部队的歧视,反蒋情绪日益高涨。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第二十六路军广大官兵厌战反蒋、要求北上抗日的情绪日益高涨。1931年12月14日,二十六路军乘孙连仲去南京之机,在参谋长赵博生、七十三旅旅长董振堂等人的率领下,举行了起义,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被改编为红军第五军团。鲁瑞林等随起义部队成为光荣的红军战士。

长征路上显露男儿本色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此时,红五军团的老部队已经损失了三分之二,但还有1000多名甘肃籍红军指战员随军参加长征。英勇的红五军团在长征中担任后卫,先后参加了突破湘江、抢渡乌江、巧夺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战役战斗。红18团在掩护中央军委和机关撤离娄山关时,鲁瑞林率全营官兵担负阻击任务,身上三处中弹仍然坚持战斗,坚决执行朱总司令“要顶住”的命令,出色完成阻击任务,收到军委电令嘉奖。对于这段长征历史,鲁瑞林的儿子鲁五一深情回忆道“长征是父亲戎马生涯里最艰苦的一段,几次受伤,可以说是死里逃生。在掩护中央军委和机关撤离娄山关时,父亲率全营官兵担负阻击,虽然身上三处中弹,仍出色地完成任务。鲁五一说,新中国成立后他跟父亲回贵州,在遵义会议旧址他知道当年这个有重大决策意义的会议,就是父亲负责宝贵工作。那时候父亲已经在枪林弹雨中打出了名气,组织很信任父亲。

鲁五一说除了这段历史,在长征路上过草地又太多的故事说不完,而父亲鲁瑞林三次过草地的经历更是他们值得学习的宝贵财富。第一次过雪山草地是最艰苦的,实在是太苦了,父亲都怀疑自己能不能活下来。因为是收尾的殿后部队,后有追兵围追堵截、前面所有能吃的都没了,连野草树皮都没有了,父亲差一点丧命。当时部队给父亲配了一匹马,马背上驮着文件、资料等东西,饿到不行了也不能杀马,因为马驮的东西人是扛不动的,也幸亏有那匹马,它把父亲从草地上带出来。父亲当时生病,又病又饿,双腿发软,走不出去就只有死路一条,迷迷糊糊中父亲拽着马尾巴走出来,一出草地就瘫倒了。

一代将星光芒永存

长征胜利后,鲁瑞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均立下汗马功劳。特别是解放大西南更是在人生经历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1955年9月鲁瑞林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中共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99年7月于广州逝世,享年88岁。

(责编:郑岳景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