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时政新闻 > 【网络媒体走转改】长征路上看“东方魔术” 文化瑰宝尽在庆阳环县道情皮影(组图)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网络媒体走转改】长征路上看“东方魔术” 文化瑰宝尽在庆阳环县道情皮影(组图)
【字体: 】 发布时间:2016/9/24 10:27:5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中国甘肃网9月23日讯 (本网记者 宋芳科 文/图) 皮影被西方人誉为“东方魔术”。“长征路上奔小康”大型采访活动在红色故土环县的行程,采访团记者今日中午走进环县道情皮影博物馆,亲身体验了道情皮影“一口唱尽天下事,两手武动百万兵”奇妙之处。

昏暗的窑洞里几个长凳,一张幕布便构成道情皮影的小剧场。幕布背后,65岁的敬延孝老人正双手操控着皮影,在器乐的伴奏下时而高亢,时而委婉地唱着古老的曲目,台下的观众已被这一切吸引进入角色。这便是环县道情博物馆的一个真实场景还原,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敬家班”领头人敬延孝老人请到馆里表演道情皮影,让古老的艺术走进了百姓生活。

道情皮影博物馆展示的皮影

敬延孝老人告诉中国甘肃网记者,他是11岁开始学习道情皮影表演,到现在已入行55年,他小的时候皮影表演就是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一个班四到五个人,用一头驴驼着全部演出家当,翻越大山深沟,顺着羊肠小道走遍环县的山山水水,于是乡亲们也把道情皮影亲切称为“一驴驮”。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这门古老艺术却面临断代风险。好在现在这门艺术已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名录,政府的传承保护让这项艺术焕发了新的生机,只要他还能唱下去,就一定好好为大家表演。

道情皮影博物馆展示的皮影

记者了解到,如今在环县,不仅有像敬老一样的传承人热爱这门艺术,年轻人也加入了这个行业,殷巧存就是一名皮影制作的爱好者,她的职业是一名幼儿教师,在环县老城实验幼儿园教书。空闲的时间她会来到道情皮影博物馆制作皮影。殷巧存说,这是她的一项爱好,制作皮影可以学习传统文化也可以陶冶审美情操,所以她会一直做下去。

道情皮影博物馆展示的皮影

皮影何来?追朔源头,读者朋友可能都知道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去世,汉武帝思念的茶饭不思,常在梦中梦到李夫人。宫中太监为解汉武帝相思之情,便剪了李夫人的模型,通过幕布投影让汉武帝看到了李夫人的影子。这可能是皮影的源头。

那环县道情皮影从何时产生又何时兴盛?记者邀请环县外宣办主任文璟来介绍。文主任说,道情皮影最早产生于何时并没有统一说法,但道情产生,事实上是道人布道,逐渐改变单一的说唱,将各种表演元素加入其中,行成皮影的表现模式。而环县道情的兴盛发展是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末的皮影大师解长春改良了皮影,为道情皮影兴盛立下大功。

皮影制作爱好者正在为皮影上色

大家都说道情皮影,这个“道情”就是环县皮影的特色,同时道情也不是地名而是一种唱腔,诸如平凉、天水的皮影唱的是秦腔,环县的皮影就是道情。1959年9月,由我省排演的大型古装戏《枫洛池》进京演出大获成功,由此这种道情腔被命名我省特有的地方戏种——陇剧。

(责编:郑岳景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