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犯罪行为成“打假”新战场
要李逵 ,不要李鬼
突击检查市场
涉嫌商标侵权的包具
互联网在带来丰富和便捷的同时,也因侵权假冒行为的大量发生而让人头疼。为了让“李逵”打败“李鬼”,营造一个开放、规范、诚信、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8月30日,市“双打”办联合工商、公安等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违法犯罪集中整治行动,对涉嫌销售商标侵权商品店铺,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犯罪行为进行集中检查,清理了一批售假窝点,进一步规范了网络经营行为。
涉嫌商标侵权商品被暂扣
当天,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跟随市工商局、田家庵公安分局经侦大队民警、田家庵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前往商贸文化广场进行了检查。执法人员根据举报线索和前期调查情况,首先来到龙湖中心一家鞋店,店里经营着大量标称“新百伦”、“Nike”、“Adidas”品牌运动鞋,执法人员现场对涉嫌商标侵权商品进行检查,清点后予以暂扣。
紧接着,执法人员又来到一家售卖包具、皮具的店,在这家店里的柜台上摆放大量包类商品,包身、商标、标注涉及“LV”、“GUCCI”、“香奈儿”等商标,当事人称其营业执照正在办理,其日常经营除现场销售外还通过微信与顾客联系,并通过微信朋友圈展示商品。执法人员依法对这些包具进行了暂扣。执法部门将对上述鞋包真伪进行鉴定,待鉴定结果出来之后采取相应措施。
“知名品牌一般在正规的商场或专卖店销售,这些商品是涉嫌商标侵权的仿冒产品。”执法人员介绍说,注册商标权属于财产权,是有价值的,侵犯商标专用权行为直接侵害了商标持有人的利益,同时消费者的权益也受到损害。
据了解,这些涉嫌侵权的产品很多直接流入到消费者手中,价格与正品相差悬殊,有些傍上名牌后,售价低的只要一百多元。
网店备注的公司地址铁门紧锁
淮河早报、淮南网另一路记者跟随大通公安分局经侦大队和大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大通辖区内互联网经营商户进行了突查。
根据在网络上摸排得到的线索,有一家淘宝店名为“某美妆洗护商贸”的经营户,宣称其公司位于大通区上窑街道1路车终点站对面。执法人员赶到1路车调度站附近,沿着四周连续摸排了上百家店面,均未发现该公司的踪迹。执法人员现场通过网络进一步调查,得到了该淘宝店留下的一个手机号码,然而连续拨打一直无人接听,同时号码显示归属地为“上海”。
“像这种公司备注地址信息不符的网店,就存在经营假冒伪劣商品的可能性,然而市民们在网上选购时很难对此作出准确判断。”大通公安分局经侦大队负责人说道。
另一家公司在网店上经营紫金砚、紫金印等产品,执法人员来到其所备注的实体店地址时,发现公司铁门紧锁,无法进入查看。
剑指互联网侵权假冒行为
这次集中整治行动也是为了争创省级文明城市,营造我市良好的电子商务健康环境而展开的。
“侵犯知识产权是经济领域里的一种不劳而获的盗窃行为,也是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严厉打击。”一名执法人员说。
今年年初,市“双打”办下发通知,要求严厉打击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打击网上销售假劣商品,打击网络侵权盗版。
据悉,在此次集中整治行动之前,市工商局网络交易监管局、市公安局经侦支队、田家庵公安分局经侦大队等部门已经通过互联网平台梳理、实地调查走访物流快递企业,摸排了一批涉网打假线索,重点梳理涉及农资、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电器电子产品、汽车配件、装饰装修材料、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儿童用品以及服装鞋帽等社会反映集中、关系健康安全、影响公共安全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总计线索有20多条。
根据线索,此次集中整治行动在全市全面进行,各县区相关部门都根据掌握的线索发起了集群战役,对一些涉嫌在店铺、网上销售假冒侵权商品的窝点进行了突击检查。执法部门将集中优势力量,查处一批涉网侵权假冒案件,打掉一批涉网生产、销售团伙,警示教育违法经营者,遏制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记者 廖凌云 吴巍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