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时政新闻 > 特写:长江大堤上的“抗洪临时党支部”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特写:长江大堤上的“抗洪临时党支部”
【字体: 】 发布时间:2016/7/18 9:08:0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来源:新华社

摘要

市直机关干部、区直机关干部、企业职工、民兵预备役部队、当地群众……面对仍旧肆虐在长江沿岸的罕见洪水,集结于长江干堤上的各种力量正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坚守、再坚守。

 

新华社合肥7月17日电题:特写:长江大堤上的“抗洪临时党支部”  

新华社记者马姝瑞、苑苏文、朱青

市直机关干部、区直机关干部、企业职工、民兵预备役部队、当地群众……面对仍旧肆虐在长江沿岸的罕见洪水,集结于长江干堤上的各种力量正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坚守、再坚守。

22.81公里,这是安庆市宜秀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江堤分指临时党委的“责任段”。6月底以来,“外洪内涝”使这座江边城市防汛形势陷入胶着状态。

“7月3日,各种抗洪力量都上堤了;4日上午8点,我们在巡查中发现了一处管涌,口径达20厘米,先后投入180多人,用了18个小时终于控制住了,”江堤分指临时党委书记李亚波说,“虽然有惊无险,但也将怎样提高排险效率、强化组织力量的问题摆到了指挥部的面前。”

依靠党组织,形成一个个组织、指挥、监督的小组,将400多名民工、140名市区两级机关干部、30余名企业职工、200多名民兵预备役等各支力量“拧成一股绳”,确保指令畅通、责任压实,是江堤分指给出的答案。

7月5日,江堤分指临时党委正式成立,下设杨桥、白泽、大桥、菱北四个支部,党员249名。同时,宜秀区还在内圩圩口、灾民安置点均层层成立临时党组织,共建立了21个临时党委、党总支、党支部。

“支部建在大堤上”。组织的存在让党员们找到了“主心骨”,群众看到了“带头人”。

白泽湖乡先锋村66岁的方世舟家离长江大堤20多里,自从7月3日上堤以来,他就“吃住全在大堤上”,再也顾不上家里了。

“巡堤、找险情、上报,是我们主要的工作,但是巡堤巡多长、几个小时看一次、几人一组、怎么值班换班、上报给谁,这都是党组织安排好的,我们只管看仔细,有情况立即报告就行!”方世舟说。

有力的领导、清晰的分工让每个人面对洪水都能心中有数、临危不乱。7月5日以来,江堤分指就已发现15处险情,其中10处散浸、5处泉眼,最快的险情发现后2个小时就排除完毕。

“现在要是再遇到7月3日那样的管涌险情,我有信心,四五个小时就能处理完毕!”李亚波说。

薪火相传,年青党员干部也在一线磨砺成长。

24岁的张翔是杨桥镇花山村一名党员,他所在的杨桥镇江堤防汛指挥分部在7月6日暴雨夜团结圩险情不断时,在大堤上紧急成立了临时党支部,30余名新老党员“临危受命”,站在抢险最前沿。

在大堤上,他发挥青年小伙精力充沛的优势,抓住每一个轮岗休息的“空当儿”,向老一辈请教防汛经验,学习了解管涌、崩塌等险情常识,迅速成长起来。

“别人都转移了,我们留下来;别人都远离险点了,我们上大堤抢险。”这个只有5年党龄的年轻人,在洪水面前,表明了“党员”这个身份最直白的释义。(完)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