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期间,在三和镇徐马村一栋不起眼的二层小楼前,停满了车辆,不时有人进进出出,手里还提着小篮子,篮子里满是紫红色的桑果,他们直接将桑果拿着就往嘴里送,品尝之余还赞美一声:“真甜!”
原来,在这栋小楼的背后,是20亩的桑果园。园内满是大棚,走在其间,还能听到欢笑和嬉戏声。“过去总以为桑果是长在大树上,今天算是开了眼界了!不仅大人们长了知识,这不,也让孩子们一起体验一下自助采摘的乐趣。”家住田家庵的徐艺华女士带着自己的一双儿女和朋友一道来此地摘桑果。虽然大棚内的温度能达到30度左右,但游客们的兴趣依然不减,吃着摘着,临走还要带上一小筐。是什么吸引了游客前来?这还要从大棚的主人曹颖说起。
利用空闲 她捣鼓出一片生态园
“五一三天假,光接待游客就有三四百人,粗略算了下,一天少说也有一两万的收益。”说话间,曹颖拿着篮子从大棚里走出来,由于人手不够,她自己也时不时客串下果农的角色。“有不少游客就是为了体验采摘的过程,临走再买上一小筐。虽然我这雇佣了不少当地村民帮着摘,但供不应求,每天都忙不过来。”正说着,她篮子里刚摘的桑果便被一位游客全部买走。曹颖给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生态园里有20亩桑果,每亩产4千斤左右,按照市场价每斤桑果10元,总收成在80万元左右。“一些外地的桑果卖到8元一斤,不一定能卖出去,我这卖15元一斤照样能抢光!”曹颖自豪地说,她家的桑果是红果二号,专门从外地引进,单果重3克左右,紫黑色、酸甜可口、果汁鲜艳,含糖量在14.8%,深受游客喜爱。
曹颖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原先她是做炒货生意,但每年炒货季节只有5个月,她便想利用剩余的时间,再做一些事。通过去外地考察,她看中了生态绿色食品——桑果,并在徐马村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38亩地,拿出20亩种植桑果。起初,曹颖干劲很大,起早贪黑照顾桑果园,看着桑果树一天天长起来,到了第三年收获果实时,一场大雨,让不少成熟的果实烂在了地上,加上麻雀等各种鸟儿成天袭扰,桑果园颗粒无收。为此,她专门聘请了台湾的果农专家,通过架设大棚、铺设防草膜、防尘防蝇网等措施,将桑果保护起来。2015年,她迎来了桑果大丰收,当年她家的桑果一斤甚至能卖到20元。
在桑果大棚旁,曹颖还养了98头黄牛。平时,通过桑树修枝裁叶,将剪下的枝叶喂牛,再由牛粪经发酵给桑果施肥,从而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的循环利用模式。
土地流转 她让每亩地收成翻番
在当地,有不少土地较为贫瘠,每亩地收成好的时候,一年能得千儿八百,而当年份不好甚至会贴钱。曹颖通过土地流转,将较为贫瘠的土地承包下来,开设生态园,每亩地补给农户一年一千,再雇佣这些农户养牛、采摘桑果,带动了当地30多人就近就业。
晋永珍是当地的贫困户,她把土地承包给曹颖,自己每天还在桑果园打工。她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自己每天工作8个小时,每天能固定收入50元。而上班时间则依据天气来定,要是天热,工作时间便会提前至早上6时至10时,干完活还能回去照顾家庭。“过去种地靠天收,成天累不说,一旦刮风下雨发大水,几个月的苦就白受了,还要搭进去种子化肥钱。而在生态园干活,风吹不到雨淋不到,每月还有固定收入,比起过去,每亩地收成相当于翻了几番。”
线上触网 她将产品卖到了外地
为了吸引更多的市民前来采摘游玩,从2015年起,曹颖将目光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她不仅制作了网站,介绍桑果的药用价值,推广自助式采摘,又先后在国内几家大型团购网站上发布采摘折扣信息,吸引了来自合肥、宿州、阜阳等地的游客。不少水果商也慕名前来,收购桑果。“目前,桑果只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外地市场暂不考虑。”曹颖表示,她打算今年再通过土地流转,继续扩大桑果种植面积,并逐步引入草莓、无花果、枣树等水果的种植,形成一年四季都能进行采摘的农业生态园。
曹颖表示,生态园的发展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扶持,镇政府给予了其政策资金支持,在镇政府的协助下,将申报绿色农业项目资金,并争取成为市级农业生产基地,形成规模产业,带动当地更多的失地农民就近就业。
图: “瞧,刚摘的桑果个真大!”
(记者 李舒韵 通讯员 吴祥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