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战略升级:从“合肥经济圈”跨向“合肥都市圈”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战略升级:从“合肥经济圈”跨向“合肥都市圈”
【字体: 】 发布时间:2016/4/14 9:05:5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006年,安徽省首次提出“省会经济圈”概念;2009年,“省会经济圈”更名为“合肥经济圈”。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引领推动“合肥经济圈”向“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努力成为全省核心增长极,乃至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增长极。今年4月10日举行的“合肥都市圈”城市党政领导第七次会商会,其主题为“创新 转型 共享——共同推进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这清晰地标示出,“合肥经济圈”跨向“合肥都市圈”。

      这一次战略升级,彰显出“合肥都市圈”新的、更高的定位。可谓10年砺剑。

      从“经济圈”跨向“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区域一体化发展深度拓展。“经济圈”是以经济建设为核心指向的区域联合体;“都市圈”则是以推进综合融合发展为核心的区域一体化。由此可见,“都市圈”的内涵,远比“经济圈”丰富和深广。因此,“经济圈”向“都市圈”升级,将极大延展发展领域,合作发展的空间和深度得到广泛开拓。回顾从最初的“省会经济圈”发端、源起,经历“合肥经济圈”的发展、壮大,到“合肥都市圈”的蝶变、升级,无不打上了时代变迁和发展理念创新的深深印记。可以预见,这一次战略升级,“合肥都市圈”将从此踏上一条更为快速发展的通道,迎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广阔空间和明媚前景。

      从“经济圈”跨向“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区域一体化发展力度提升。在区域发展竞争的热流中,一座城市的“单枪匹马”,显然已经很难闯荡澎湃汹涌、风云际会的经济社会发展“蓝海”。只有做大体量、提升总量、增强技术含量,才可能有效抵御和强力抗击市场风险,站稳于暗流涌动的潮水。大城市早已不再对与其地理距离贴近的中小城市“虎视眈眈”,因为大城市明白,“独木立于旷野”远没有“众木成林”那样具备抵御暴风的强度和力量。这或许就是“合肥都市圈”发展壮大的基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于,放眼全国区域竞相发展的格局和态势,唯有做强“合肥都市圈”,或可铸造出一台引领安徽在中部地区突起驰骋的“火车头”。

      在安徽经济发展版图上,“合肥都市圈”注定了要肩负起铭刻于历史的重任和使命。从“省会经济圈”迈向“合肥经济圈”,及至现在跨向“合肥都市圈”,属于它的光荣和传奇,过去和现在都在不遗余力地书写。

      对于淮南而言,从2007年首提“融入省会经济圈、推进合淮同城化”战略构想,2009年正式成为“合肥经济圈”成员,到今年“合肥经济圈”实现向“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在时间跨度10年的过程中,淮南始终都在致力于推进合淮一体化发展。在“合肥都市圈”10年发展演变征途上,淮南也一直紧随合肥,从未远离舞台的中心。

      虽然如此,今天,站在“合肥经济圈”向“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的节点上,淮南如何借力“合肥都市圈”,打好“合肥都市圈”这张牌,激活和放大“合肥都市圈”多重效应,仍然需要付出更多的实践和作为。而怎样立稳“合肥都市圈”副中心城市,同样需要我们持续不懈地发力和心无旁骛地奋发进取。在使命面前,我们义无反顾地选择担当。

(怀新平)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