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时政新闻 > 抓住黄金机遇 创造共赢未来——英国各界积极评价习主席访英成果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抓住黄金机遇 创造共赢未来——英国各界积极评价习主席访英成果
【字体: 】 发布时间:2015/10/24 22:53:35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新华网北京10月24日电  10月19日至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成功进行国事访问,奏响友谊与合作的新乐章。此访不仅得到了英方的高度重视和超高规格礼遇,媒体和各界人士也给予了高度关注。


英国各界普遍认为,习主席此次访问全面推动中英关系发展,开启中英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黄金时代,英国应与中国共享机遇、共谋发展,而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也会给世界带来繁荣。


黄金关系成就合作典范


英国首席大臣兼财政大臣奥斯本在英国《观察家报》撰文说,我们希望与中国建立一种能给我们国家带来“黄金十年”的黄金关系。这是英国不能错失的机遇。我们与中国的关系正处于一个关键时刻。我们需要加倍努力,加强两国经济关系,帮助英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吸引更多投资进入英国和北方经济引擎。必须充分利用一个日益发展的中国给英国带来的机遇,而不是袖手旁观。


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教授马丁·雅克在英国《卫报》网站发表文章说,卡梅伦首相所说的英国可以成为“中国在西方最好的伙伴”并非空洞的辞令,英中关系的“黄金十年”也是如此。


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副主席、中国问题专家班可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习主席访英的成果显示,英中关系有潜力成为处理主要发达国家与主要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典范,处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间关系的典范,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典范。


班可夫说,战略议题和经贸合作是此次国事访问的重头戏,但此访也是全方位和多层面的一次访问,习主席在英期间出席了文化、教育和人文领域的交流活动,这契合目前英中两国以及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


务实合作带动共同成长


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习主席此访将两国关系带到了新的高度,而访问期间双方签署的众多协议巩固了不断成长的英中关系。“我希望确保我们的合作意味着互相扶持,带来双方都期待的增长和就业——确保贸易和投资沿着现代丝绸之路双向流动。”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欧洲与国际研究部专家雷蒙·帕切科·帕尔多认为,此访期间双方达成的协议是双赢之举:英国将获得更多中方投资、更多就业机会和更多商机,伦敦也会因其人民币交易中心地位的加固而收获更多;对中方而言,这也契合中国政府和企业寻求新商机的需求。


班可夫说,双方涉及核电站的一些合作项目获得大量关注,而同样值得重视的是两国合作协议的广泛性和多领域。这些项目将对英国的经济、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每日电讯报》题为《英国应利用中国红色科技革命的力量》的文章认为,我们即将从“中国制造”的时代进入“中国创造”的新时代。中国每天都在创造成千上万的高薪高技术工作岗位。创新、技术和企业领域是双方真正的双赢空间。这是英国和中国一起成长的重大机遇。


英中贸易协会苏格兰办事处经理詹姆斯·布罗迪认为,习主席访英是英中关系的重大时刻,双方宣布在金融、能源、交通、文化等领域达成重要协议,相信这种合作未来将继续下去。


和平发展惠及世界人民


雷蒙·帕切科·帕尔多说,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第二大经济体以及世界舞台上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外交角色,中国需要与全球各国保持合作。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契合中国当下在国际舞台上的新职责,走和平发展道路也能让中国人民以及世界人民受益。


班可夫说,中国一直倡导和平的国际关系,与他国在平等基础上友善相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是英明而深刻的,这一构想以共同繁荣为核心,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中国人民自己富裕了而他国仍陷于贫穷,这样的世界既不道德也不可能。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事实上是唯一可持续和现实可行的选择。


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及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都是构建这一新的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而倡导命运共同体,便是为了最终实现一个共享繁荣和谐的未来。(执笔记者:李雪笛、陈怡;参与记者:张建华、夏晓、张滨阳、王忠华、郭春菊)

(责编:郑岳景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