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时政新闻 >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保护党员群众民主权利的重要法宝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排除隐患构筑食品药品“安全墙”
 对于纪念活动要加强监管
 与古人做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红娘奖”让青年人才留人更留心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保护党员群众民主权利的重要法宝
【字体: 】 发布时间:2015/10/24 21:42:20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教授 乔新生

中国共产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勇气,依靠纪律部队,提高执政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的必要之举。

《党员纪律处分条例》和《廉洁自律准则》颁布实施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共产党兴衰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方向决定着国家和民族前进的方向。

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曾经多次依靠严明的纪律,度过了艰难险阻,并最终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有必要制定严格的纪律,有必要以更高的标准,约束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模范带头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共产党永远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来自于广大党员群众的广泛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廉洁自律必须体现为党员群众的自觉行动。如果制定了较高的标准,可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党员群众达不到要求,那么,廉洁自律的准则和党的纪律就会成为摆设。从这个角度来说,制定廉洁自律准则和党员纪律处分条例只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紧接着就是要开展轰轰烈烈的党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密切联系群众的运动,让每个党员自觉地按照党的廉洁自律准则对照自己的行动,把党的纪律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

现在一些学者担心,党的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是否会成为普通党员群众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是否会让党员群众动辄得咎。解决这种顾虑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充分依靠群众,把贯彻落实党的纪律处分条例重点放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身上,让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处分条例各项规定,而不是让领导干部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动辄对党员群众采取纪律处分措施。

在贯彻落实党员纪律处分条例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党员纪律处分条例的各项规定发挥应有的威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执行党员纪律处分条例的时候,必须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必须发动人民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党员纪律处分条例的核心就在于充分依靠群众,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执行党员处分条例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群众路线,尽可能地帮助各级党组织尽快恢复民主生活,让党员群众在党支部会议上或者民主生活会上畅所欲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的来自于8700多万党员,只有发动党员群众群策群力,中国共产党才能不断地修正错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不是限制中国共产党党员群众的言论自由,恰恰相反,是保护中国共产党党员群众民主权利的重要法宝。只有把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智慧凝聚成全党的智慧,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无往而不胜的执政党。

任何曲解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说法都是不能接受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团结队伍的重要行为指南,任何打着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幌子剥夺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应当坚决加以制止。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出现错误,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现代政党。

不排除在中国共产党发展过程中,会有一些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他们的思想观念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党章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已经制定了非常明确的规则,对于那些思想落后的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可以让他们暂时留在党外,这样既有利于他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同时又有利于纯洁党的队伍。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史无前例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现代政党的特色。只有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才能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也只有严格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才能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团队永葆革命本色。

(责编:郑岳景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