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我的父亲赵万年
我的父亲赵万年,他渴望抗日,弃教从军;他练拳行武,示教官兵;他为国捐躯,浩气长存;他是卢沟桥畔的一忠魂。
家父赵万年,于1905年8月8日出生在安徽省怀远县褚集乡一个开明绅士家。他自幼聪明好学,知书达理。8岁时,跟祖父的一个世交、清朝秀才郭新一读了9年书;17岁时,在家乡当了10年私塾先生;25岁时,跟从河南逃荒落户到褚集的韩师爷学了三年拳术。家父文武兼备,为人正直,深受乡亲们的爱戴和尊敬。
1931年10月,家父听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东三省,继而向国内推进,怒发冲冠、心急如焚。就在他私自筹备参军盘费时,被我祖父发现了,遭到训斥后又严加看管,家父逃走3次未遂,因而得了一场重病,学堂被迫停办。
1934年春天,因教他拳术的韩师爷在老家比赛时误伤了人命,他怕对自己不利,无奈之下,祖父同意家父去参军。为此,他带着两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到苏北宿迁县参加了抗日队伍,时年28岁。当时,他所在的部队是国民党13军72师46团6连二排4班,他带去的两个学生分别在2班和4班。同年端午节前,部队为了靠近抗日前线,从宿迁调到了山东临沂。这时,他给家中写了一封信,说他当了班长。之后,由于前线吃紧,部队又从山东临沂调到河北、天津驻防。
1935年冬天,家父所在的部队驻扎在天津小站附近。当时,为了纪念“9.18”国难日四周年,全军上下开展了大比武。学过拳术的家父,在全军比武大会上取得了好成绩,后由37师师长冯治安推荐,调到驻扎在宛平县附近的29军教导团任武术教官。后被调到29军37师219团金振中营任机枪连副连长。驻地就在离卢沟桥不远的地方。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于7月8日发布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平津危机!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铸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新进攻!”7月9日,红军各将领联名致电蒋介石和第29军,并通电全国,要求实行全国总动员,策动第29军的作战,同时请缨杀敌,与日寇决一死战。家父在共产党坚决抗日主张的鼓舞下,热血沸腾,毅然参加了抗日先锋队。这时,他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今天能直接上战场打鬼子,是盼望已久的事。为国出力,为民除害,为了子孙后代过太平日子,即使战死沙场,也心甘情愿”。信中还劝我母亲说:“为了未出世的孩子,不要太劳累,如生的是男孩就叫星文,如生的是女孩就叫荣军。”在寄的包裹里有两块布,小块红布上写着“学习吉星文(注: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吉鸿昌的侄子,时任219团的团长),军人最光荣。”另一块是2丈多长的花凌布,还寄来够买500斤大米的银票等物品。信中最后又谈到他已报名参加了抗日先锋队,因为这是报效祖国的好机会。只要赶走小日本,就是战死沙场,也是值得的。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特务机关和丰台日军威胁说:“如果不许入宛平城内搜查失踪的士兵(失踪士兵早已归队,后在1944年太平洋战争中丧生),就用军队包围宛平。这时,29军代理军长秦德纯得知日方态度后,一时血往上涌,毫不妥协地对身旁人说:“我不知道日本人怎么这么野蛮!我方为了自己,也只有坚决抵抗。”秦德纯为弄清事实真相,一面叫河北省第三区行政专员兼宛平县长王会斋就此进行调查,一面命令219团团长吉星文立即派人侦察日军的动向。不久,吉星文报告说,丰台日军一个大队,携带了6门大炮,正向卢沟桥前进。秦德纯当即命令:“确保卢沟桥及宛平县城,日军一兵一卒也不许进入,一寸国土也不能放弃。这是我们守土的责任,保卫好卢沟桥及宛平城,就是我军的最大光荣,要与县城共存亡。但要等到日军开枪后,我们才还击。秦德纯命令吉星文率领金振中营加强卢沟桥防御。
一天拂晓,日军在宛平城的东面、东南面及东北面展开包围态势。完成军事进攻布置后,要求他的外交人员和武官进城。遭到吉星文和王会斋严词拒绝。下午6时左右,日军开始以猛烈的炮火攻击宛平县城。由于战前日军已多次摸底,对宛平城内中国军、政首脑机关的位置已烂熟于心。炮轰开始后,第一炮就炸毁了专员公署、炸伤了守军营长金振中。
见日军开始了武力侵略,第29军司令部下令前线部队奋力反击。宛平驻军坚守阵地,驻军西宛的何基沣旅奉命从长辛店以北,八宝山以南向日军反攻,双方激战至深夜,家父和其他官兵一起,夺回了被日军占领的卢沟桥附近的铁路桥及回龙庙等地。到了下半夜,天上飘起了霏霏细雨,激战一天的日军终于松懈了战斗意志,而卢沟桥附近铁路北端的中国守军和从长辛店调来的增援的一个营及家父所在的抗日先锋队,在细雨中,向桥南端的日军发起了进攻。两军南北夹击,手榴弹到处爆炸,大刀片四下飞舞,打得日本兵鬼哭狼嚎。我军愈战愈勇,日军节节败退。卢沟桥上不少日军见大势已去,又见闪亮的大刀向他们的头顶砍来,密集的子弹穿透他们的心窝,纷纷跪地求饶。当时的情景,令不少参加抗战的官兵感到骄傲和自豪。在胜利的欢呼声中,家父永远留在了卢沟桥畔战场上。第二天,清理战场时,家父的学生赵如松找到了父亲的遗体,发现除头部外,全身都被鲜血染红了。时年33岁的家父是在击毙日军大队长木一清直后,不幸身中数弹牺牲的。
如今,家父赵万年的英名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的史册上,他的遗骨埋葬在“七七”烈士陵园里,家父的忠魂永远回荡在人们的记忆中。
(赵化纯口述 高兴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