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民生新闻 > 老兵故事 铿锵历史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老兵故事 铿锵历史
【字体: 】 发布时间:2015/8/18 9:04:4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为缅怀那段硝烟弥漫、血泪迸溅的岁月,今天,我们聆听老兵讲述那抗战故事。让这几位浴血杀敌的英雄引领大家走进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许克友:1944年8月在新四军一师特三团一营二连任战士。1946年6月起先后任华东后勤卫生部野战四院理发员、三野九兵团后勤卫生院20院班长、山东省卫生厅康复大队一中队学员:1952年8月转业到地方工作。

  许克友,今年92岁高龄,目前由二儿子许瑞安照顾生活起居。许瑞安告诉记者,父亲是一等伤残军人,曾经立过二等功3次,三等功4次。由于父亲的大脑中留有6块弹片,所以留下了后遗症,加上视力模糊,听力也不好,现已无法正常交流。

  许瑞安告诉记者,1940年,日军血洗三里沟村时,父亲在逃难途中,参加了新四军。由于父亲自幼练过武术,所以,父亲在战场上杀敌勇猛,一人能拼过二、三个日军。最让父亲难忘的是在苏中邵伯战斗中负伤一事。那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部分日、伪军不向新四军投降,激起了抗日民众的满腔义愤。大家拿起武器,向拒不缴械的日、伪军进攻,以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当时,父亲在新四军苏中特三团一营二连当战士,面对顽固不化、拒不投降的日、伪军,他们在兴化、邵伯、如皋等地组织了几次较大战役,彻底摧毁了敌军的据点。在当年11月的一次战斗中,父亲和战友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就在父亲追击敌人的时候,突然头脑轰的一下,一时天旋地转,之后便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当战友把父亲从火线上抢回来时,父亲双眼紧闭,四肢已没有反应。部队卫生员检查伤员时,发现父亲四肢还未僵硬,便剪开血衣,一摸心脏还在跳动。后来按照部队的安排,父亲这批伤员要从水路向盐城方向转移,就在上渡船时,船老大看父亲满身是血,不能动弹,以为已经死去,便不让上船。战友们耐心解释,并扳了扳父亲的腿给船老大看。船老大看到父亲腿还发软,这才深信人的确活着让上了船。经过两天两夜的运送,父亲等一批伤员先后被转移到新四军第一、第二、第三后方医院,经过医护人员和当地百姓长时期的多方救治和护理,父亲的身体才慢慢恢复,却因受伤严重尚难痊愈。

  李年新,1940年9月在江苏省东台参加新四军,历任新四军二旅九团、二旅旅部机要通讯员。1954年9月起先后任凤台县医院医务股长、凤台县新圩医院医生。

  走进李年新老人的家中,扑面而来的是潮湿和闷热。家具简单而陈旧,一切显得那么简朴。

  在交谈中,记者得知,今年89岁的李年新老人和79岁的老伴刘成兰都是江苏人,说起自己的战斗经历,李年新老人侃侃而谈。他说,1940年9月志愿参加新四军,当时只有13岁的他在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因年龄小安排他当勤务兵。

  最让老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江苏东台县一个小镇上打鬼子的战斗。老人说:“东台县紧靠运河边有个小镇子,日军对这个镇子不放心,为保证运河运输畅通,日军在小镇子上驻守了300多人,还有1000余名伪军。为了不让日军运输畅通,我军准备用游击战重击日军。经过侦查,我军摸清了情况。1941年9月的一天,我军调动两个团的兵力分别在镇子的南北两方阻止敌人增援,警卫营攻打日军驻地敌人,仗打了三天三夜。第三天,我军安插在伪军内部的伪军军官发电报告知他们的计划。随后,伪军军官向日军军官报告:已经打了两天两夜了,新四军不会来打了,要把枪擦擦油以便再战。日军军官采纳了伪军军官的意见,第三天下午,日军军官命令日军全部擦好枪做准备。当天下午,日军把枪炮全部拆掉,零件摆了一地。我旅得知消息,随即命令吹冲锋号,冲锋号一吹,新四军战士一齐冲上去,仅十几分钟就冲到了敌人的住处。这时,日军的枪炮还未来得及安装,日军见到那么多人突然冲到面前,措手不及,非常恐惧。这一仗,日军300多人被打的只剩下了6个人,且全都受了伤。我军对6人进行了教育,他们非常敬佩新四军,认为新四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经过教育,有5个人加入了反战同盟。”

  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李年新老人显得十分兴奋,老人还特地找出一枚纪念章佩戴在胸前,让记者拍摄。他说,自己参加抗日战争6年,参加解放战争4年。由于自己在部队时就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所以1954年他转业到了凤台县工作,1964年又被调到位于大兴集乡的新圩医院,直到1979年6月回到凤台。

  “忠厚家声远,和平维世长。”李年新老人门上的这幅对联正好印证了老人一生的品行和老人维护世界和平的心愿。

  梁儒林,1940年6月在河南睢杞太地区参加新四军,任新四军四师独立团二营五连通讯员,1954年9月起在凤台县岳张集中学、凤台师范学校任教。

  梁儒林老人今年已89岁高龄,怀着一颗爱国之心,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战斗经历。

  老人的叙述犹如电影画面,在记者眼前放映。我是1940年6月参加新四军的,最初在四师豫东独立团二营五连当通讯员,团长是兰桥,营长是孟海乐,连长是孟照然。当时,我们在河南睢(县)、杞(县)、太(康)敌占区活动。可我们的武装力量十分薄弱,一个连40多人只有步枪20支、机关枪2挺,每个战士只有10多颗手榴弹。我们以游击战为主,白天休息,晚上活动。根据上级“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走我进”的指示,与日、伪军周旋,不让敌人安身。敌人扫荡了,我们就转移到一个地方并封锁起来,白天只准进、不准出,防止消息外露。我们每到一处,就宣传党的政策,宣传新四军是老百姓的队伍,做群众工作,发动群众抗日。我们和老百姓的关系十分密切,住在群众家里,临出发前,我们总会把百姓的水缸挑得满满的,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所以老百姓都拥护我们,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送给我们吃。部队打散了,百姓们主动把我们保护起来,他给我们做鞋子、送衣服,很多有志青年也纷纷参加了新四军。1942年,我们的武装力量不断扩大,独立团改为豫东军分区,下辖4个团,5、6个县大队和10多个区分队。年底,我被调到军分区司令部宣传队当宣传员。我原来不识字,是部队首长教我识字学的文化。梁儒林老人回忆,当宣传员时,主要是宣传发动群众抗日,那时条件极其艰苦,用麻捆起来当笔,从锅底上铲些锅灰兑水当墨,然后在墙上书写标语。1944年,军分区司令部成立剧团,派梁儒林负责。老人到剧团后,排了两个新戏让战士们演出,还教大家唱歌。当时教唱的都是《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抗日歌曲。当年4月,在河南通许县,与日军打了一场突击战,日军出动5辆汽车200多人。当时,我们除了从正面攻打以外,还拿出一个团打援兵,经过5个多小时的激战,将日军全部歼灭。”为了庆贺这次战斗的胜利,剧团进行了慰问演出。1945年,日军投降后,梁儒林被分配到豫皖苏军区一分区当文化干事,直到1947年2月新四军改编。

  1982年,梁儒林老人从凤台师范学校离休后,一直居住在凤台三中。由于旧城改造,老人原来的住房被拆迁了,现在生活在外地。他还经常回凤台到县新四军研究会看看,聊聊过去和现在,过着安定的晚年生活。

(记者 罗静 )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