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非遗传承人的风采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作为非遗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点画描摹、腾挪闪打、举手投足间承接着历史、传承着技艺、留存着文化。当我们走近这些在历史的进程中带着地方特色、弘扬着民族精神的非遗传承人,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力量,值得欣慰的是他们的技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保护,时逢省级非遗项目保护资金正在申报中,记者带你走近他们,看他们在忙些什么?
老窑工沈德亮的“火候”
一团火,从唐代的窑瓷燃烧至今,在火焰的蹿烧中,他将自己的心思和情感融入其中,化作一件一件古朴、诱人的寿州窑产品。沈德亮是第三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寿州窑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为人谦和、低调。长期潜心钻研寿州窑陶艺技艺,志在将传统烧造工艺恢复和传承。
见到沈德亮,是在2006年,他与袁维胜等人烧制出了失传千年的寿州窑产品成功之时。记者有幸见证了这一时刻。一排排用当地瓷土、采用寿州窑技艺烧制的四系瓷壶崭新出炉了。
已是花甲之年的沈德亮,祖上曾在上窑镇创办过“沟东窑”沈氏瓷器作坊,是沈氏第五代传人。至今,他仍然孜孜不倦地从事寿州窑手工技艺的发掘和研究。
寿州窑古时记载的有三窑:倒焰窑、圆窑、笼窑。“烧窑关键是火候!”沈德亮用仿制的馒头倒焰窑经无数次摸索,掌握古寿州窑的烧制方法。“古人烧制的瓷器,虽色彩没有如今的鲜艳,但瓷器硬度、哑光、龟裂、上釉等绝活,是现代青年人学不来的!”不能让寿州窑制作技艺失传,这也是沈德亮创建寿州窑传统制作技艺传习基地的目的所在。
他对古寿州窑传统技巧的制泥配釉,刻花贴花,炉温窑变等关键工艺有很深的研究,较好的还原了寿州窑传统工艺的质感和神韵。尤其是对寿州窑原料的开采有自己独到的技术秘诀,对失传的古寿州窑传统烧造工艺的恢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永京拳的创传者葛永志
葛永志是第三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京拳)代表性传承人。葛永志自幼习武,酷爱武术,因机缘巧合,幸遇数位民间武术高人及武界泰斗,他们赞其宽舒而仁、聪慧而灵,倾自己毕生之绝学传授与他。少年的葛永志清以自修,诚以自勉,敬而不怠,满而不盈,技日深博而学无止境,潜心钻研,后自成一体。
多年来,葛永志率领弟子参加全国武术大赛,捧回数十枚金牌。那日,他还没来得及办完父亲的葬礼,就要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健身气功比赛,他忍住悲伤踏上征程。值得告慰的是,他带领弟子在由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参加的体育大赛上展示了永京拳的魅力,并获得了金牌,为安徽争得了荣誉,也将具有徽武文化特色的永京拳发扬传播了出去。
《永京拳》拳法自然意真,周身协调为合,整体混元一气。葛永志继承和发展了《永京拳》。他的拳法或纵逸不拘,锋芒毕露,或烟云舒卷,流水行地,皆出自然,融道、佛、儒为一家,开创了葛氏《永京拳》的独特拳法和风格。
经过葛永志不懈的努力,他的徒弟遍布全国,他又协助各地广泛开展《永京拳》健身活动,对全民健身的体育普及默默奉献着。
花鼓灯“李派”代表人李成云
李成云是第四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代表性传承人。她是著名花鼓灯表演艺术家李兆叶的嫡传弟子。她还是淮南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花鼓灯专家,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经陈敬芝、冯国佩、郑九如等十大老艺人传授,在“李派”艺术基础上融会贯通、兼融并蓄、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活泼、雅气、充满活力、独具个性的表演风格,她是优秀的凤台花鼓灯“李派”艺术的第二代传人。她表演的《棉海新曲》、《小花场》等先后在华东、省级调演中荣获一等奖。为弘扬花鼓灯“李派”艺术,她长期从事花鼓灯艺术教学工作,培养了一大批花鼓灯“李派”艺术优秀中青年演员和少儿学员。而今,已是67岁的李成云,还乐此不疲地活跃在训练、传承“李派”花鼓灯舞蹈艺术的前沿。
李成云同志自幼酷爱花鼓灯艺术,多受名师指点,1965年在阜阳地区参加演出领舞的花鼓灯舞蹈《收棉舞》受到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的亲切接见,同年获省级一等奖。1995年编导的花鼓灯舞蹈《淮河春丫》获省、市优秀创作奖,表演二等奖,并在1995年中国豆腐文化节中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的观看和接见。1997年编导的花鼓灯独舞《神韵兰花》获市优秀创作奖及表演一等奖,省创作奖,表演二等奖。2010年3月在全国少儿“小荷风采”舞蹈大赛中作品《太阳鸟》荣获一等奖,同时被授予“优秀园丁”的光荣称号,并颁发了证书,给予了金牌奖励。2011年7月,在第六届“小荷风采”国际少儿艺术节舞蹈大赛中,编导的花鼓灯舞蹈《俺们都是一条线》荣获金奖及最佳编导奖,并颁发了证书,给予了金牌奖励。
(记者 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