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周围时常出现错别字,我们在发现、纠正错别字的同时,应当——
写好用好汉字 弘扬民族文化
2014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正在火热进行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汉字。现代社会,电脑和手机的频繁使用,使得我们对文字的记忆和书写受到了很大影响,有的是提笔忘字,有的则是常写错字。其实,生活中的错别字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很多人对汉字的认知,那么,在我们身边的环境里,是不是真的存在很多的错别字?这些错别字为什么会出现?它们会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影响?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不小心不知意 写了错别字
8月6日,记者在朝阳路一家土菜馆门前看到,一块较大的宣传牌上赫然写着“做特色微菜传微乡风情”,“微菜”和“微乡风情”似乎让人有点不明就里,在跟老板交流之后才知道,其实他想表达的是“做特色徽菜传徽乡风情”。虽然字形看起来差不多,可是这两个字的意思却差了许多。
而在金地中英街一家烧烤店旁边,记者同样注意到了该店打出的宣传牌上写着“……混沌、水饺”,不用问,老板想写的肯定是“馄饨”两个字。老板笑言,自己对这方面了解的不多,所以就按照近似的读音随便做了个牌子。一旁吃饭的居民告诉记者,来来往往的居民看的多了,说不定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把这两个字给写错了。
在龙湖路一家大型超市里,记者在海鲜区域看到了一块写着“文哈”的牌子,而实际上,它售卖的是一种叫“文蛤”的贝类。“蛤”是有“há”和“gé”两种读音,在做蛤蜊、文蛤之说时,它应当读“gé”,而在组词“蛤蟆”等时,它才应当读为“há”,相信写这块牌子的人应该是在生活中就不小心将“wéngé”念成了“wénhá”,所以才会错上加错。
图省事造效果 故意写错字
生活中不但有一些不小心或者不知意而写错的字,还有一些故意写错的字。8月6日下午,记者采访时看到,朝阳东路一家饭店门前贴的招牌菜里赫然写着“白勺虾”3个字,“好像应该是‘白灼虾’吧?”记者问道,而店主回答:“这个字好写一点啊,你知道是那个菜不就行了吗?干嘛这么较真?”而市民小卢则告诉记者,这样为了图省事故意写错的字在很多场合也有,不少地方把“菠萝”写成“波罗”,把“盒饭”写成“合饭”,“其实这样的错别字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影响的,特别是一些年幼的孩子,会使他们在平时的书写时也会用这些看似简化的错别字。”
而在一些商店以及电视的广告宣传中,为了突出所售卖的商品,商家故意将一些耳熟能详的词语或者成语中的某个字用谐音字来替代,以达到广告效果。在一家大型企业单位工作的胡女士告诉记者,这样的情况很多见,服装广告将“依依不舍”写成“‘衣衣’不舍”;摩托车广告将“乐在其中”写成“乐在‘骑’中”,有一天,她和正在上小学的女儿逛街,看到一家网吧把“一往情深”写成了“一‘网’情深”,“女儿向我质疑这件事,我知道这是为了广告效果,但是我不知道怎么样解释她才能听得懂。”胡女士很忧心,“下次她再看到别的错误成语时,会不会也写错呢?”
维护民族文化 书写请规范
那么,汉字规范、正确地书写,对我们来说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记者于8月7日采访了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副教授、古文字学博士孔德琴。
孔德琴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不仅是汉语的记录符号,更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汉字的表意体系凝聚了造字时代古人的思想观念、文化意识、日常生活。因此,汉字本身即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去年央视播出的《汉字听写大会》,从一开始就引起了我这个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关注,在惊叹于这些十几岁孩子强悍的汉字书写能力的同时,也为场内外观众书写的正确率常常低于20%,有时正确率甚至为零的听写能力而汗颜。”
2001年我国就已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我国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所谓规范汉字除了不写错别字以外,还包括不写已经淘汰的异体字、繁体字、缺损字,以及不规范的标点符号和书写格式。孔德琴表示,尤其是公共空间、教育宣传、大众媒体这些领域,书写规范汉字既是职业素养和要求,从大的方面说也是维护国家语言文字法的尊严。“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热爱民族文化,自然也包括热爱本民族文字,我们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应当研习汉字书写,自觉维护母语的完整和规范,让这一份文化遗产继续璀璨发光。”(记者 付莉荣 实习生 孙景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