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春运期间农民工免费上网买票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织密防止添加剂滥用安全网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春运期间农民工免费上网买票
【字体: 】 发布时间:2014/1/17 8:27:36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文化市场执法部门温暖邀约
春运期间农民工免费上网买票

  春节临近,异地务工人员又将踏上一年一度的大迁徙,去赶赴过年家人团聚的亲情之约。对于大多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而言,买到那一张小小的火车票,才能踏上归途,和阔别的乡土拥抱,才能在除夕和亲情撞个满怀。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农民工购买火车票的方式和手段依然非常单一,90%以上的农民工选择直接到火车站排队买票。网络购票是近年来兴起的最快捷、最时尚的购票方式,在农民工眼里却遥不可及。“我不会上网,也没有地方上网。”51岁的农民工许可杰来自湖北孝感农村,他在淮南市一家建筑工地务工。他诚实地说,就是会上网,网络购票也不会操作,更没有听说过网银、支付宝。

  缺乏上网工具、没有上网场所,成为束缚农民工网购火车票的一大障碍。如何帮助农民工解决这一问题呢?淮南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做出了尝试。

  1月15日,该执法部门启动“农民工免费上网购票活动”。今年春运期间,在该执法部门指定的淮南火车站周边4家网吧以及26家农村乡镇网吧,农民工上网购买火车票,上网费用全免。

  这一务实之举,并非今年春运才开始,而是始于去年春运。早在2013年春运期间,该执法部门就试点开展了这一活动。只不过,范围比较小,仅仅只在淮南火车站周边区域的4家网吧推行。尽管如此,2013年春运期间,淮南火车站周边4家网吧,接待了3782名农民工免费购买火车票。在去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今年的活动拓展和覆盖至淮南市大部分乡镇网吧。

  1月16日上午9时,本报记者在淮南市文化市场执法队员的陪同下,来到淮南火车站对面的一家大型网城。10分钟后,原籍江西宜春的农民工吴高厚,来到了这里。他用身份证履行了进入网吧的登记手续后,来到该网吧设置的农民工网购火车票专用电脑前,网管小李帮助他登陆购票网站,然而非常拥堵,小李不断登陆、反复刷新,终于在11时27分,帮助吴高厚买到了2张1月29日合肥至九江的火车票,热情的小李用网吧的网银支付了票款,吴高厚则把现金付给了小李。按照每小时上网费3块计算,该网吧免收购票产生的上网费7块钱。“比到车站排队快太多了!”吴高厚惊喜不已,连声说谢谢。

  与淮南火车站的这家网吧同步,淮南市有网吧的农村乡镇,在文化市场执法部门的推动和倡导下,都加入到这一行列:三和乡3家,孙庙乡2家,九龙岗镇3家,孔店乡1家,夏集镇2家,花家湖2家,毛集镇1家,高皇镇3家,夹沟镇2家,平圩镇2家,祁集乡1家,贺疃乡3家,泥河镇1家。这意味着,上述这些偏远农村的农民工,都可以享受到免费上网购票的温暖服务了。

  “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是互联时代的网络使用弱势人群。在对网吧上网人群的调查研判发现,即使在网络如此飞速发展、应用普及的当下,农民工对网络的接触、使用和驾驭,仍然显得极其生疏。”淮南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部门一位负责人分析,农民工普遍缺少上网工具,推行“农民工免费上网购票活动”,就是为农民工“找到”上网的工具,而网吧这一公众上网场所,正好符合这一选项的要求。“其实上网购票所产生的费用,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对于农民工来说,再小的数字也不小。鉴于网吧是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执法部门设计了《登记表》,春运结束后,各网吧可以凭《登记表》到执法部门结算农民工上网购票免除的费用。也就是说,费用由执法部门来承担,不增加网吧的负担。”

  参与这一活动的30家网吧各设置1-2台电脑,专供农民工上网购买火车票使用。而网吧工作人员经过对农民工身份证登记、核验,确认其身份。如遇不会上网或者对网络购票程序不熟悉的农民工,网吧工作人员积极热情地代为操作。如农民工无网络支付工具(网银),则由网吧的网络支付工具代为支付,农民工再将购票票款现金支付给网吧。如遇网吧拒绝、推诿、拖沓、收取上网购票费用等行为,农民工可拨打12318进行举报和投诉,执法部门会及时维护支持农民工的诉求。

  本报记者从人社部门了解到,目前淮南市外出务工人员超过25万,而外地在淮南务工人员接近10万。今年春运期间,淮南市文化市场执法部门推行30家网吧让农民工免费上网购票,虽为“杯水”,但滴水仍然可以凝聚和反射阳光的温暖。

(记者 张 静)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