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今日视点 > 一巢一床鱼影欢 留得一池碧水长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让“春申号”驶向更富文化认同的未
 跨越国界的“生命种子”,传递大爱
 协同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织密防止添加剂滥用安全网
 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适配度
一巢一床鱼影欢 留得一池碧水长
【字体: 】 发布时间:2025/7/2 7:47:49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巢一床鱼影欢 留得一池碧水长
淮河保护区打造生态补偿新范式

千里长淮,滋养两岸人民和各种生灵。在淮河淮南段,有着一个“国家级淮王鱼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区全年禁渔,给其中的各类水生生物提供了一个长年的庇护所,淮王鱼等土著鱼类逐渐恢复,由此繁衍不息,丰富着生物多样性。

经济社会发展中,淮河沿线的设施建设无疑会对水域生态造成一定影响,在审慎批复的同时,也设立了生态补偿的机制,即对建设中带来的损害给予弥补、补救,以尽快恢复水域生态环境。

“人工鱼巢+生态浮床”双管齐下

当前,在淮河淮南段保护区水域中实施的一个生态补偿项目刚刚通过专家组的验收,这就是“引江济淮”工程生态补偿,其利用“人工鱼巢+生态浮床”双管齐下,起到增殖鱼类、净化水质的作用,综合效果明显,专家组给予了很高评价,可成为淮河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示范项目。

近期,记者随渔政船来到淮河干流李嘴孜段,只见这里增设了人工鱼巢设施,旁边还有醒目的提示标识。“人工鱼巢”临近岸边,上有大泡沫块提供浮力,四周有粗缆绳连接固定钢管,可依水位变化而上下浮动。“人工鱼巢”仿岸边芦苇、水草自然环境,遵照生物习性,为鱼类产卵提供附着。

由于岸边水浅,而渔政船吃水较深,不得靠近,记者便与渔政、水产等人员改乘小船。待船靠近,专家组人员俯身伸手入水,捞起人工鱼巢查看,观察鱼卵孵化情况。专家说,目前人工鱼巢多使用有棕榈皮和网片2种材料,两相对比,在淮南水域处,从鱼卵附着和孵化情况看,棕榈皮的效果更好些。据介绍,大多数鱼类产卵时呈粘连性,多附着于岸边水草上。其实,人工鱼巢就是起到水草作用,只是纤维状的棕榈皮有缠绕性,实际效果比自然的水草更好,鱼卵附着多,成活率高。人工鱼巢靠近岸边,远离主航道,既利于鱼卵孵化,也不会影响正常航运。

据此上游不远处的凤台一处淮河湾汊,位置僻静,设有大片“生态浮床”。其以水生植物为主体,固定在浮力材料上,采取无土栽培、生态工学原理,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使水体透明度大幅度提高,同时水质指标也得到有效改善,特别是对藻类有很好的抑制效果,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据实施方无锡万物生态科技公司介绍,此处“生态浮床”选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搭配种植,其中挺水植物共计设置约1800平方米,主要种植种类有黄菖蒲、水生鸢尾、千屈菜和梭鱼草等;另外浮叶和沉水植物种植约550平方米,主要种植种类为金鱼藻、菱和铜钱草等。水生植物的生长不光能起到进化水质还能提高水生生物聚集效果,提高生物多样性。

引江济淮工程实施生态补偿

据了解,引江济淮工程是跨流域的大型调水工程,建设过程中,引江济淮工程规划调水线路涉及淮河淮南段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工程进入运行期后,将对保护区的水文、水质、地质类型、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早期资源和鱼类等水生生物及其栖息生境造成影响。

为降低因水文、水质条件变化造成鱼类产卵场减少所产生的影响,依照“谁建设,谁修复”原则,在建设过程中,安徽省引江济淮集团有限公司与原淮南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签署了《引江济淮工程对淮河淮南段长吻鮠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影响生态补偿协议》,由建设方拿出一定补偿金,修复因工程建设造成的对河岸线部分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补偿项目实施过程中,最终确定由中国水产水科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编制了《引江济淮工程对淮河淮南段长吻鮠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影响生态补偿实施方案》,实施时间为今年春季开始,期限为5年。施工中,无锡万物生态科技公司采购高品质材料组织施工,保证实施效果在5年以上,最好再有3年的富余期。施工期间,这家专业公司在八公山李嘴孜水域、凤台县河西船厂对岸河汊和凤台淮河大桥以北200米处安装投放人工鱼巢7620平方米,生态浮床2348平方米。目前,“人工鱼巢”基本达成今年使命,“生态浮床”上的水生植物生长状况良好。

专家组表示,淮王鱼保护是长久之计,生态浮床和人工鱼巢的投放不仅给鱼卵提供了产卵、育肥的场所,还给其他水生生物提供聚集的地方,提高了水生生物多样性。这种“人工鱼巢+生态浮床”生态补偿新范式,可有效增加鱼类适宜繁殖场所,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促进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恢复。

(记者 张雪峰 摄影报道)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张斌)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