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社会新闻 > 传承非遗从我做起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涵养营商环境“清新空气”需久久为
 “爱的后备厢”满载的是亲情与乡愁
 从春节习俗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参军入伍 让青春更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火起来
 绽放绚丽青春之花
传承非遗从我做起
【字体: 】 发布时间:2013/7/26 7:21:58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遗,对于淮南人来说,并不陌生,花鼓灯、马戏灯、推剧……这些从小就耳濡目染的艺术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近日,笔者从淮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自从2008年我市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以来,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1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位、省级非遗传承人22位,市级非遗传承人48位。

      你知道几项淮南非遗项目?其中,比较熟悉的有哪几项?就此问题,笔者询问了几位普通市民。市民乔女士说,她仅仅知道花鼓灯和牛肉汤制作工艺,年龄稍长的曹大爷说,他还会唱几句“四句推子”……咨询中,记者发现,知道5项以上非遗项目的人寥寥可数。当笔者向他们介绍其他诸如火老虎表演、泥老虎制作技艺、采莲灯、六洲棋等项目时,他们表示,对淮南文化遗产的了解实在太少。

      目前,各地对非遗的保护主要是通过申请将一些民间项目认定为非遗。淮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毛洪生告诉记者,每一项非遗在申报时都有个标准,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中间不能有断层。笔者认为,对于真正的非遗项目,申请认定并不难。然而,对非遗的认定并不是保护非遗的终点,而是一个起点,之后包括如何发展、如何扩大影响、如何传承等各项措施都必须进行精密的部署,以推动非遗代代相传,这才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非遗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必将是融入在民族血液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传承,非遗将失去意义。”非遗从诞生以来就根植于日常生活中,它所承载的文明基因始终与社会、与每一个个体相伴而生、形影相随。非遗的保护事业需要广大社会力量的参与,企业单位、社会团体、民营企业、民间热心人士、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都应该推动非遗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发挥出其巨大的价值。而相关部门既要明确保护担当的责任,更要拓展非遗保护的渠道、平台和方式,做到不拘主体、不拘形式、不拘内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聚各方力量,汇多方资源,推动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有者;是文化的保护者,也是文化的受益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抽出点时间,了解一下淮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去茅仙洞赶庙会、去文化馆练永京拳、跳一段花鼓灯、下一局六洲棋,不要让传承非遗成为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集体的事,不要让传承了千百年的非遗在我们的指尖溜走。了解非遗,参与非遗,是每一个人的权力;而保护非遗,传承非遗,则是每一个人应该尽的一份责任。

(廖凌云 周玙璠)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