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庵镇庞祠村45岁农民变身农场主——
淮南首个注册“家庭农场”诞生
春回大地,在地处曹庵镇庞祠村“田家庵区庞氏家庭农场”的水稻小麦示范基地里,记者看到农民正忙着除草,查看小麦的长势。
“田家庵区庞氏家庭农场”于4月24日经淮南市工商局山南工商分局曹庵工商所申请注册登记,是淮南首个注册成立的家庭农场。作为淮南首个“吃螃蟹”的人,今年45岁的庞士保从农民开始向“家庭农场主”转变。
记者看到庞士保时,他正忙着将稻草盖在新培育的水稻苗上。“我们采用的是湿润育苗法,将稻苗洒在水田里,盖上稻草,可以保湿,等水田的水退下去,稻秧发出来,就可以将秧苗插到田里了,别小看这两亩地的秧苗,可以插满20多亩稻田。”庞士保高兴地说:“多亏了一号文件,我们有了家庭农场的称号,今年就准备大展拳脚啦!”
一号文件:家庭农场究竟什么样
对于很多人来说,“家庭农场”是一个陌生词。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文件描摹了家庭农场的“模样”,即: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文件强调,为了给家庭农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文件还提出,要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提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
淮南行动:第一个“农场主”有个梦想
在曹庵镇,庞士保是一名普通却并不“安分”的农民,2009年,他通过土地流运的方式流转了500亩土地用于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种植,生产的“月芽池”富有机硒大米十分畅销,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
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庞士保开始琢磨着新转型。“我在媒体上看到有些地方的农民成立了家庭农场,也想成立一个,将我们的水稻直销到社区。”庞士保的想法得到了当地工商部门的支持,4月24日,曹庵工商所经过现场核查,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为庞士保办理了家庭农场营业执照,并送照上门。记者看到,在这份家庭农场的个体户营业执照上,经营范围为“粮食作物种植、加工、销售”,这区别以往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能委托加工的掣肘,经营场所为曹庵镇庞祠村,经营者姓名就是农民庞士保本人。
“2009年刚开始干的时候我租了500亩地,和农民签了10年的合同,但不敢大刀阔斧地干。”庞士保说,因为国家始终没有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对土地流转的态度,所以他很担心。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让庞士保吃了一颗定心丸。
“我今年希望能再流转1000亩的土地,和农民签20年的合同,提高土地平整率,扩大种植规模。”
“农场以后主要采用机械化种植模式,育苗、插种、旋耕、管理、收割都将采用机械作业,提高劳动效率。”
“农民将集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作、集约化管理为一体,打造精细高端的农场品牌,亩产值比现在翻一番……”
“农产品要走高端路线,我们可以将小麦加工成面粉。在社区成立家庭农场专卖店,淮南的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吃到新鲜的粮食。”
庞士保滔滔不绝的话语间,透露出他早已对家庭农场的规划熟稔于胸,也让人从中了解到,他对家庭农场的建设耗费了大量的心血。
作为我市第一个注册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庞士保有着自己的“梦想”——将庞氏家庭农场打造成精细化生态农场品牌,带动庞祠村的农民一起致富,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天然的粮食高端品牌,做自然农业的践行者。
现在,家庭农场的概念虽然提出来了,但我还是期待着出台财政、贷款等方面的配套优惠政策。“庞士保说,现在他身边的朋友心里都有想法,很多人都想要去注册家庭农场,可都在盼望相关的配套政策出台,支持他们做强做大。
图一:工商部门将淮南市第一份“家庭农场”营业执照送到庞士保手中。
图二:庞士保的湿润育苗田,稻草下面就是稻苗。
图三:西瓜苗育苗基地,工人查看瓜苗长势,这些瓜苗一个星期后就能移栽。
(记者 廖凌云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