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首页 > 淮南要闻 > 徜徉在如诗如画中
q
 怀新平系列言论专栏
 建好数字生态赋能中小企业
 营造呵护民企干事创业好环境
 以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加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营造直播带货良好生态
 重视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徜徉在如诗如画中
【字体: 】 发布时间:2013/4/8 6:48:02   【打印】【关闭】
  1、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任何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2、已获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本网作品时必须注明“来源:淮南网”和作者名字;3、对违反以上两条声明的网站和媒体,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凤台县美好乡村建设纪实

      4月2日,记者来到位于凤台经济开发区的大通沟,看见两台挖掘机正马不停蹄地清理淤泥,近十台重型工程运输车正在将一车车淤泥运走。在凤台县刘集乡境内,数百名党员干部挥汗如雨,在集中清理垃圾,一天的时间清除成堆、成片垃圾、杂物75处,清扫街道、路面6.5公里。

      把民生抓到百姓的心上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凤台县委成立宣讲团,集中开展了送十八大精神到基层活动。在活动中,宣讲团成员进村入户,一方面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一方面听取百姓的呼唤。“日子好了,垃圾多了!”“把村里的垃圾处理好,咱就满足了!”农村环境问题成了百姓反映的突出问题、核心问题。

      县委、县政府直面问题,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确定为中心工作之一,责成相关部门谋划方案。凤台县委负责同志坦言,抓民生工程,就要从百姓关心的突出问题、核心问题入手,把民生工程抓到百姓的心上,一定不要搞“一阵风”,一定要建立长效机制!

      3月下旬,凤台县启动了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清理突击月活动,掀开了建立城乡环境卫生长效机制的序幕。该县坚持“政府主导、乡镇负责、全民参与、制度保障”的原则,按照“户保洁入桶、村收集投送、乡(镇)中转运输、县集中处理”的模式,拿出近2000万元加强农村环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各乡镇成立市容管理分局,建立市政环卫队伍,按每600人配备1名村级环卫保洁人员。村民组垃圾收集点采取建设垃圾收集房、垃圾收集池或配备垃圾桶等方式。各乡镇、村统一配置必要的垃圾清扫工具,配备垃圾收运车辆,及时收集和清运村庄内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日运。该县还强化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规划完善废品收购经营网点分布。

      把美丽建在百姓的身边

      走进凤台县钱庙乡关庄村,处处是繁忙的景象,美好乡村建设在这里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该村注重依靠广大村民的力量和智慧,以改变农村环境为着力点和切入点,积极推进“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截至3月底,该村共清理污水、垃圾、杂物累计达1500多立方米,修建公共垃圾池12座,增设环保垃圾箱80多个,修建卫生厕320多座,修铺水泥路面8000多米,安装路灯60多盏,实现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庭院洁化、环境美化”的目标。

      关庄村是凤台县首批美好乡村建设点之一。全县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启动后,凤台县就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积极谋划,深入发动,在项目建设尚未启动的情况下,先行开展宣传发动和环境整治。在杨村镇店集村、桂集镇殷岗社区、刘集乡高潮社区,在一个个醒目的宣传标牌下,处处是建设美好乡村的身影。

      美好乡村建设不是一阵热潮,必须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县委负责同志在《安徽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美好乡村建设涵盖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统筹推进。凤台县美好乡村建设坚持规划引领,目前首批27个建设点的规划已经全部通过论证,待项目资金到位后,必将迎来建设的高潮。

      把习惯化在百姓的脑中

      走进凤台县钱庙乡钱庙社区,每家每户门墙上都被钉上了红色的标牌。细观标牌内容,原来是一些简洁明了、朗朗上口的歌谣。“要想生活好,洁净少不了。治理脏乱差,卫生靠大家……”

      “为了更好地解决环境卫生保持、公共设施管护、乡村秩序维持问题,凤台县结合乡村实际,专门组织人员分篇章编写了歌谣,倡导乡村文明新风,助力美好乡村建设。”该县美好乡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指导组的负责同志这样告诉记者。

      无论是城乡环境整治,还是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凤台县都注重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群众感知,将好的习惯留在脑中,形成自觉行为。

      日前,凤台还在全县范围内启动了“城乡十大陋习”评选活动,向社会公布经走访摸底筛选出的36条“陋习”,发动城乡居民投票选出凤台县公众认为最应当纠正的“城乡十大陋习”。“板着脸孔教育一百次,不如自己脸红一次。”凤台县委宣传部负责同志告诉记者。

(记者 刘银昌 通讯员 单兆伟 沈 巍)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

|
|
|
|
|
|
|
|
|

皖ICP备07008621号-2 皖网宣备34120150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90007号 
主办:淮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淮南网
如果你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E-Mail:huainannet@163.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淮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感谢您对淮南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