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区启动新机制强力诊治第一“顽症”
马达轰鸣,震动山野,随着“哗啦啦”的一声声巨响,两幢违法建筑的别墅楼纷纷轰然倒下,扬起的灰尘随风飘散——4月1日上午,一次大规模集中强制拆违行动在舜耕山风景区孔店乡境内推进。这一幕标志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一场控违拆违攻坚战在大通区全面打响。
舜耕山南麓山脚下,淮舜南路东侧,百余名执法人员,两台大型机械,进入依法强制拆除的现场。拆除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大通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坚守一线,靠前指挥。
控违拆违的攻坚战,于3月28日擂响战鼓。大通区委、区政府隆重召开誓师会,下达动员令,将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工作作为“第一要务”来抓,总体捋清“大拆违”的重要思路:即首先从舜耕山风景区开战,从山南新区开战,从项目区开战,再向山北推进。
当日与会人员中,包括各行政村和社区的负责人,都深切感受到出征此战的铁的决心:“违法建设不仅严重影响到城市形象,更是制约地区投资环境改善、提升的第一‘顽症’。控违、查违工作绕不掉,躲不过,时间拖得越长,工作难度就越大,付出的成本就越高。”
炙热的城市建设高峰期,近年来与大通深深结缘:随着城市东进南扩的迅猛推进,淮蚌高速、京福高铁合淮蚌客运专线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竣工启用,淮南经济开发区成功争创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山南新区的加快推进,滨高塘湖新区启动建设,大通已经成为新一轮城市建设的主战场。
一个产城一体、青山绿水的新大通,在我们面前渐次展示美丽画景。但同时又有一些不和谐现象干扰城乡建设进程,突出表现在违法建设屡禁不止,并且呈滋生蔓延态势,严重影响到城市形象,影响到项目推进。深度关注违法建设,已成为最为复杂、矛盾最为集中的热点及焦点问题,发展到了非下猛药、彻底整治不可的地步。
聚焦今春控违拆违之役,有这样必然的推进趋势:仅2012年,大通区依法动员组织开展了多次大规模集中强制拆违行动,全年拆违达8万平方米。与此同时,区委、区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反复酝酿、慎重研究,先后出台三个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的工作细则,为推动控违、拆违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从今年4月份起,按照总体部署,大通区各乡镇、街道立即着手建立“巡查-发现-制止-报告-交办-查处-核查-考评-通报-奖评”工作制度,并对每个环节制定详细的操作方案。对新发生的违法建设,做到“发现得了,控制得住,拆除得掉”。
据介绍,控违拆违工作新机制创新出台,采用了诸多实举硬招,力度大,新意多,凸显了几大关键点:
监督问责——按问责细则实施最严格的问责。对在职责范围内必须拆除,却拒不履行职责、不积极作为的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严肃查处,一律实行“一票否决”;对那些工作不出力、抱无所谓态度、影响拆违工作进度的,必须严肃追究其领导责任。
网格管理——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城市管理的责任主体。乡镇、街道与村、社区对本辖区违法建设负有不可推卸的主管责任,全面落实、推行网格化管理,切实加强对所辖地区村民的日常监管、信息报送、及时发现、制止和拆除违法建设。
月度考核——“应当追究责任而没有追究责任的,每例扣2分”;“巡查缺一天扣2分”;“漏报一天扣3分”……基数100分,每月进行打分排名,通报结果,年底兑现奖惩。对巡查不到位、不上报,导致违建拆除难度较大的,严肃责任倒查;对区里交办的违建不重视、不理睬、不按时间要求组织拆除的,严格按考评细则进行扣分、排序、通报。
巡查日报——区、乡镇(街道)、村(居)建立三级巡查机制,每天有巡查日记,巡查人员要签字;每天对辖区内违法建设情况实行零报告制度,下午5时之前报区相关部门。
奖励先进——乡镇、街道年终考核排名第一的,奖励10万元;连续两年排名第一的,分管领导给予重用,党政主要领导记三等功一次……
从4月份起,大通区控制和查处违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继续下发督办通知书,内附违法建设图片,要求限期拆除。尤其是对前期下发6期督办通知后,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拆除或没有彻底拆除的,统一下发督办通知清单,并配发问责通报。
记者了解到,大通区正加班加点对全区的违法建设情况摸排统计,截止到3月31日下午,初步摸排违法建设建筑约400多处。
(记者 胡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