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谢家集区孤堆回族乡采访随记
“二月二,龙抬头。”满眼绿茵茵的麦苗,烘托着远处一个白与灰相映的村庄——大洼村。远眺这样的色彩,这样的画面,更让记者满怀好奇欲探望究竟。
大洼村,坐落于谢家集区孤堆回族乡。擦边而过的合淮阜高速公路,见证了这个民族村的喜人变化。
走村入庄,首先看路。下了102省道,驱车一直北行,再往东拐后前行,迈入了大洼自然庄,全是平坦的水泥道路。
光亮的水泥路,四下里通向庄内87户人家门口。有这样一组温馨的数字,通过“一事一议”等形式,孤堆回族乡争取专项资金70余万元,修建大洼村内水泥道路2000余米。
头天下了小雨,田野里一片湿润。但在庄里转来转去,再也不像过去穿雨靴了。“按照我们农村人的说法,赤巴脚走也照!”村委会主任许道辉笑着说。
细节之处,实举迭出。农房外墙,全都粉刷为白与灰两色,很是清爽、整洁。听村干部介绍,下半截墙刷灰色,是为了防止溅水对墙面的侵蚀。
走走,停停,看看。2012年5月起启动的村庄整治及危房改造,给大洼带来新变化,更显一个“实”字。驻足在村里展示的一幅幅图片前,新旧对比,一看明了。
特别留意看了,几张老照片记录了整治前的旧村容,早先村头有个臭水塘,看了一团糟。于是,村里填埋了1000多方土,已变成了一方田地。如今,绿色的麦苗吐露着生机。
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破天荒在大洼露面。村里新建了两座公厕,还增添了下水道。
“与过去比嘛,那肯定好得多了,不知道好上多少倍!”“村官”许道辉接着说实话,“有一个问题,村里平时的垃圾太多了,后边的保洁要跟上”。
“农村的保洁后续管理,确实是个新问题!”在场的乡党委书记王友表示,下一步就要给村里配垃圾桶了。
大洼新变,来之不易。“类似这样的项目,村里的班子不强,给钱都办不掉!”王书记就此延伸说,“农村的社会管理要创新,要加强服务性管理”。
美好乡村,从细节之处办实。
一圈走来,新风扑面。庄子南头,那个两亩大小的烂泥塘也想变脸——根据村民的文化需求,准备建一个小广场。但一两千方土倒下去了,只填平了一半。
“当然盼望了,这边的广场赶快搞起来!”79岁的老大爷李中桃身体挺好,说话底气也足,“广场建好了,天天我也想和大家一块玩!”
(记者 胡金陵)